蚌埠新闻网记者 顾楷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要用好这一优势,下好创新“先手棋”,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牢记谆谆教诲,不负殷殷嘱托。四年来,蚌埠作为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城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全力推进创新发展,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政策,研制生产了一连串创新产品,吸引培养了一大批创新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鼓励企业研发 创新成果频出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市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我市2019年取得的重大创新成果被作为开篇内容独立成段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实际上,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四年来,蚌埠每年都有傲人的创新成就——
2016年,蚌埠成功纳入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启动建设;我市荣获全省唯一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获批全省首个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示范城市;世界最薄0.15毫米信息显示触控玻璃实现量产,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第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7年,总投资100亿元的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项目国内首片高效模组成功下线;高新区获批中国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我市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驻蚌单位创新发展,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31.6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2件……
2018年,0.12毫米超薄电子触控玻璃再度刷新世界纪录,蚌埠全面掌握国际领先聚乳酸上下游产业生产技术,建成世界首条千吨级聚乳酸纤维生产线,高纯氧化锆、维生素系列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55%、25%,均居世界第一……
2019年,全国首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8.5代TFT-LCD玻璃基板成功下线;全面打通聚乳酸生产全产业链;430毫米类石墨烯高导热膜刷新世界纪录;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EMCCD微光探测器、PLA纺织品荣获世界制造业大会创新产品金奖;浮法玻璃退火窑、电熔氧化锆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中电科41所联合中国信通院、华为共同发布5G技术方案验证试验样机测试国际标准……
创新不止,发展不息。时至今日,蚌埠的创新能力持续跃升,产业生态不断优化。特别是近年来蚌埠强化龙头引领,突出企业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内生动力,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努力打造了一批掌握关键技术的行业领军企业,做大做强了一批在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团体冠军”“隐形冠军”“单打冠军”。
在去年工信部公示的第四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中,我市蚌埠凯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浮法玻璃退火窑、蚌埠中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电熔氧化锆入围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总数居全省第2位。此次疫情期间,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一四研究所研制的MEMS红外温度传感器芯片打破了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突破了国产化研制和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呼吸机用压差传感器和医疗供养系统用氧分压传感器科研攻关的成功,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蚌埠“智造”尽显大国担当。
2019年,我市高新产业领域企业达493家,实现产值1121.78亿元;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共计34.85亿元,同比增加27.2%;吸纳技术合同934份,合同金额25.71亿元,同比增幅达287%,居全省首位,在省政府目标考核中位列第一。
释放政策红利 支持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近年来,蚌埠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着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策源地,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发展的政策,全力打造“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
去年6月,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蚌埠片区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在蚌召开。会上,《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蚌埠片区发展规划(2019-2025)》通过专家评审,指出合芜蚌自创区蚌埠片区的总体定位是淮河流域知名的产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两个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驻蚌单位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意见》《关于加快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四年来,一揽子鼓励创新的政策性文件相继出台,蚌埠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等,整合资源要素,解决困难问题,为企业、科研院所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
四年来,我市坚持对新建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给予奖励,加速形成“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完整产业孵化链条。积极探索科技金融结合,不断拓展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为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提供动力。率先在全省试行科技创新券全域流通,开展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贷款工作,100多家企业先后受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特别是围绕硅基、生物基主导产业的发展,我市持续出台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鼓励企业瞄准主导产业进行创新。去年,围绕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领域关键技术,我市组织实施的科技计划项目获得省级以上支持资金163项,资金总额8815.9万元,立项数与争取资金数均居于全省第二。今年2月19日,省政府第87次常务会议审议了《支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并以省政府文件正式印发实施,蚌埠市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又迎来了省级政策利好支持。
2019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46亿元,居全省第四;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68%,位居全省第三;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共计为企业减免所得税2.95亿元;全市共登记科技成果2034项,同比增长220%,居全省第二位,登记总数、增长率、全省位次均为历史新高。
加快平台建设 集聚创新人才
创新驱动发展,关键还要靠人才支撑。
一直以来,蚌埠始终是安徽省创新资源最为集中、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这里研发实力雄厚,专业人才集聚,拥有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一四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等4家中央驻皖科研院所,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高等院校,设有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电子机械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10家国家级研发平台及180余家省级研发平台。对蚌埠来说,吸引创新人才,有着天然优势。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聚才引智打造创新之城,我市成功举办院士蚌埠行、创新创业与产教融合高峰论坛暨皖北(蚌埠)人才合作对接会、中国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中国硅基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成果对接会等科技创新月系列活动,连续六届承办安徽工业设计大赛,连续举办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蚌埠地方赛。通过这些活动,蚌埠的影响力不断放大,一批高端优质人才被蚌吸引,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马里奥?莫利纳中建材蚌埠院工作站、卡尔森产业园等相继在蚌落户,蚌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彭寿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为了支持科技人员创新,蚌埠加大投入,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分别一次性给予400万元、200万元奖励;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符合孵化条件的入驻企业,发放20万元“科技创新券”;对入选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支持名单的,在省给予300万、600万元、1000万元不等的股权或债权支持的基础上,再给与同比例的资金扶持。
在集聚人才的同时,我市还注重平台打造,视驻蚌高校、科研院所为科研创新金矿,以政策、资金投入为导向,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产学研合作实体,以平台建设集聚优秀研发人才,充分发挥研发平台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核心引领和资源载体作用,建立研发投入长效机制。
如今,蚌埠全面融入长三角,在创新人才和创新平台的吸引上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我市与上海理工大学共建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蚌埠基地,与浙江大学共建技术转移蚌埠工作站,拓展我市与长三角地区技术转移渠道,加速科技成果向蚌埠流入。支持骨干企业加强与长三角经济区两院院士合作,欧阳平凯、汪槱生等6位院士助力我市企业发展,对我市创新工作做出突出贡献。加大对长三角经济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力度,支持人才团队携带成果在蚌创业,几年来共引入李云政、赵战军等15支团队,集聚各类高端人才47名,形成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蚌埠加快“两个中心”建设关键之年。站在发展的关键点上,蚌埠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加快建设“两个中心”、奋力开创新时代美好蚌埠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不竭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