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吴高翔
七月夏花烂漫,七月生机盎然,看着窗外树木葱茏,怀远县荆山镇张圩村村民张娟心里装满了感激之情。能看到丰收的景象、能闻见人间烟火,多亏了的母亲“割肾救女”,多亏了国家“351”、“180”扶贫政策。如果不是母亲大义、国家扶贫政策的关怀,她的生命之花早已枯萎,是两位“母亲”的共同呵护,让她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张娟家住张圩村后张组,户口内只身一人,2014年患上尿毒症后离婚,将户口迁回了娘家成为“独居户”,2017年因病被整户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看着女儿遭受疾病的折磨,母亲寇青会既心痛又着急,“女儿是娘的心头肉,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挽救孩子的生命。”作为张娟的至亲,寇青会没有退缩,而是擦干脸上的泪水,勇敢地挑起了“拯救女儿生命”的责任。
寇青会深知“救命如救火”的道理,在得到家人同意后,她跑到省城合肥找到女儿的主治医生,道出了“割肾救女”的想法。医生被她的抉择深深打动,同意进行手术,并开展了一系列器官移植前的配型检查。“2019年,在省立医院配型成功,当年12月19日做的肾移植手术,2020年4月回村,术后没有排斥反应。”寇青会介绍起女儿的术后情况,满怀信心。
其实,女儿张娟心里清楚,能获得重生多亏了两位“母亲”,一个是坚强的亲生母亲,一个是“慈祥”的祖国母亲。患病的张娟把户口迁回娘家后,乡亲们都为她捏了一把汗:治疗这样的重大疾病,光手术费、医药费就得10多万元,一个净身出户离了婚的农家女,如何筹集到这笔“救命钱”?。
“嫁出去的闺女,不是泼出去的水。”憨厚的张圩村父老乡亲,经过“申请、评议、公示、评审”等程序,将张娟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安徽省建档立卡贫困户“健康扶贫”政策,张娟可以享受到在省立医院治病,个人最高限额只承担一万元、在市级医院治病个人最高限额只承担5000元、在县级医院治病个人最高限额只承担3000元的“351”政策,她个人只负担了20000多元的费用,就做完了肾脏移植手术。乡亲们都说:“是国家的扶贫政策,为贫困人群筹到了救命钱。没有娘亲和祖国母亲的共同呵护,张娟就不可能绝处逢生!”
目前,村里正在帮助张娟申请大病救助,驻村扶贫工作队也根据她的实际情况,落实兜底扶贫政策,并安排公益性岗位,保证张娟有钱维持后续治疗费用,不会因治病而返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