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春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对垃圾填埋场进行封场、植被恢复和景观重建,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周边生态环境,而且对于优化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蚌埠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位于龙子湖区东郊,东海大道与中环线交叉口东南侧,占地669亩,于2006年3月投入运行,设计使用年限为16年。随着垃圾产量的不断增加,填埋场即将达到饱和。为实现城市垃圾减量、无害处理和资源再利用,2018年,蚌埠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使用,虽然垃圾处理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长年填埋的存量垃圾仍然给当地环境带来不小的影响。民盟蚌埠市委在调研中注意到,2020年蚌埠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启动高铁蚌埠南站东片区开发建设,将高铁蚌埠南站东片区打造成为蚌埠中央创新区,但生活垃圾填埋场恰恰紧邻中央创新区规划范围东侧,与最近的开发建设用地只相隔中环线一条道路,对未来的区内开发形象和居住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对此,民盟蚌埠市委提议,提前做好垃圾填埋场达到使用寿命后的封场规划工作,探索污染土地的生态修复新途径。按照“城市双修”的发展理念,由相关部门牵头,启动蚌埠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设计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对填埋场期满停用后如何进行标准化封场、渗滤液处理站提标改造、配套设施建设等,尽早开展修复方案比选,筛选出适合本地环境的最优方案。结合中央创新区开发项目,对垃圾填埋场周边用地规划进行优化,可以采用水景、绿地公园、仓储物流等开阔空间建设项目,或足够宽度的绿色隔离带进行空间隔离。
垃圾填埋场在停止使用以后,还应扩大绿化范围,丰富周围景观形态,以打造生态主题公园的形式,实现土地的循环再利用。同时,对已形成的垃圾堆体进行整形、封场覆盖,并处理渗滤液,收集有毒有害气体,防止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民盟蚌埠市委认为,垃圾填埋场土地再利用只是优化环境第一步,下一步,实行更科学、更精准、更完善的垃圾分类处置体系更为重要。在这方面,可借鉴已开展垃圾分类城市的成熟经验,努力把蚌埠的垃圾分类故事写得更好,描绘出城市更加美好的明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