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你,“社恐”了吗?

2021-11-12 08:36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何沛

看到同事从远处走来,赶紧低下头看手机,让人感觉自己很忙;迫不得已上台演讲,即使稿子已经倒背如流,上台后还是紧张到大脑一片空白;把手机调成静音,只是为了听不到手机铃响……这些是“社恐”人的日常。“出门三件套:帽子、口罩、墨镜,这样的造型才能让我昂首挺胸走在大街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觉得,自己患上了社交恐惧。

何为“社交恐惧”?“社恐”青年又该如何克服?

身边的“社恐”青年

“社恐”即社交恐惧,又名社交焦虑,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状态。

淮河晨刊记者在随机采访的30人中了解到,有近四成人认为,自己可能就患有“社交恐惧症”,程度不确定。那么,他们“社恐”的症状是什么样子呢?

“我特别怕和陌生人打交道。比如去医院看病,医生问我哪里不舒服时,我就开始紧张,一紧张就说不好话,并且满头大汗,心跳加速。所以只要我去看病,就会拉上家人或者熟悉的朋友陪我一起,他们在身边会让我感觉不那么紧张。”26岁的小张告诉记者。

28岁的吴女士上班4年,并已经成婚。“我原本是个挺喜欢社交活动的人,上学的时候热衷于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但是上班后,公务应酬太多,导致我能推则推,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守在手机或电脑前。”吴女士称,而自己的老公也是如此,每天下班后,就会窝在沙发上看电视。两人在家,互不打扰,也不出去应酬。

“即使是共事多年的同事,如果我和他在同一部电梯里,就开始想着要不要找些话题,不然气氛会有些尴尬。如果我和他聊天,他没有对我刚才说的话做出回应,我就会认为,他是不是觉得我刚说的事情很无聊?与其这样,我更多时候是尽可能单独乘坐电梯。”在一家私企上班的小王描述了自己的心理活动,这种社交紧张和焦虑感,让他面对人群时总想“逃离”。

今年30岁的李女士曾多次尝试自然和谐地融入社交。“我买了很多关于社交技巧方面的书籍,也从中学会了很多交流技巧,但依然害怕和人聊天。”李女士说,总是害怕成为话题终结者,怕话题到我这就“死”。所以,每次聊天时都很在意对方的感受,尽可能顺着大部分人的观点说,不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时间一长,自己的内心就更不愉快了,更加希望尽快地结束交流。“现在的我,能用微信讲的小事情就不会打电话,能打字说清楚的就不发语音等,这样能给自己和对方留下自由轻松的空间。”

像李女士一样,一些“社恐”青年都有过“讨好式”社交,但最终慢慢放弃了这种方式。“我曾经认真地剖析了自己的心态。其实我并不是喜欢孤独,相反是渴望交流。之所以回避社交,是因为在社交中,我的表达得不到认可,与预期中的交流状态有落差。”赵女士表示,“而在别人眼里,不善社交的我被打上了‘高冷’‘骄傲’的标签。”

如何找到“社恐”解药

传播学中有“信息茧房”的概念,指人们获取信息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现如今,短信、QQ、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这些社交软件给大家提供更便捷的沟通方式,并逐步改变了大家的社交习惯。当代部分年轻人似乎陷入一个“茧房”中,将自己的社交生活禁锢于狭窄的空间里。

“我可以在网上和陌生人聊得欢快,也可以和不太熟悉的朋友在线上云喝酒,我原本以为我的社交能力提升了。”90后马女士说,然而,一旦到了线下,反而让人陷入更深的孤独。

马女士尝试找到“社恐”解药。“从家人开始,多和他们联系,与父母一起买菜、做饭,聊聊小时候,久而久之,让我感受到了真切的亲情。在平淡的相处中,才发现现实中的互动挺美好,我决定在现实生活中多和朋友相处。”

“真正让我感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多么重要,是2020年疫情期间。在此之前,我除了上班下班,生活中没有交新朋友,也很少有社交活动,感觉这样的自己活得格外自我,也很洒脱。”曾有“社恐”经历陈先生说,在疫情期间,大家都出不了门,打开窗户打开门都是身边熟悉又陌生的邻居,大家从简单的试探交流到后来的热情问候和互帮互助,这让他发现,人与人只有真心交往,身边的世界才有乐趣、有人情味。

最终,陈先生主动报名成为社区志愿者,勇敢突破社交“茧房”,走向了现实社交,收获了一批身边的邻居好友。

“在现实生活中,‘社交恐惧’大多数人都可能有。而‘社交恐惧’和‘社交恐惧症’的程度不同,要学会区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徐心悦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导致“社交恐惧”可能有以下原因:本身遗传基因;家庭教育方式导致;在社交上有受挫经历。还有一个现象是,有的年轻人线上生活多于线下,导致线上交流很活泼,现实中却表现得很内向。

针对这些问题,徐心悦建议,程度较轻的“社恐”青年,可以尝试主动去靠近让自己感到恐惧的社交情境,也就是常说的脱敏治疗。一旦突破了自己恐惧的社交模式,那么其工作和生活的质量都会有所提升。其次,建立自信,减少焦虑。很多“社恐”人,纠结于别人的目光和评价。实际上,其他人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关注你的一举一动。另外,“社恐”青年还可以多参与社交活动。比如参加户外运动,玩玩密室逃脱、剧本杀等,放下手机面对面表达自我,这才是有效的社交。(完)

88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何沛

看到同事从远处走来,赶紧低下头看手机,让人感觉自己很忙;迫不得已上台演讲,即使稿子已经倒背如流,上台后还是紧张到大脑一片空白;把手机调成静音,只是为了听不到手机铃响……这些是“社恐”人的日常。“出门三件套:帽子、口罩、墨镜,这样的造型才能让我昂首挺胸走在大街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觉得,自己患上了社交恐惧。

何为“社交恐惧”?“社恐”青年又该如何克服?

身边的“社恐”青年

“社恐”即社交恐惧,又名社交焦虑,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状态。

淮河晨刊记者在随机采访的30人中了解到,有近四成人认为,自己可能就患有“社交恐惧症”,程度不确定。那么,他们“社恐”的症状是什么样子呢?

“我特别怕和陌生人打交道。比如去医院看病,医生问我哪里不舒服时,我就开始紧张,一紧张就说不好话,并且满头大汗,心跳加速。所以只要我去看病,就会拉上家人或者熟悉的朋友陪我一起,他们在身边会让我感觉不那么紧张。”26岁的小张告诉记者。

28岁的吴女士上班4年,并已经成婚。“我原本是个挺喜欢社交活动的人,上学的时候热衷于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但是上班后,公务应酬太多,导致我能推则推,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守在手机或电脑前。”吴女士称,而自己的老公也是如此,每天下班后,就会窝在沙发上看电视。两人在家,互不打扰,也不出去应酬。

“即使是共事多年的同事,如果我和他在同一部电梯里,就开始想着要不要找些话题,不然气氛会有些尴尬。如果我和他聊天,他没有对我刚才说的话做出回应,我就会认为,他是不是觉得我刚说的事情很无聊?与其这样,我更多时候是尽可能单独乘坐电梯。”在一家私企上班的小王描述了自己的心理活动,这种社交紧张和焦虑感,让他面对人群时总想“逃离”。

今年30岁的李女士曾多次尝试自然和谐地融入社交。“我买了很多关于社交技巧方面的书籍,也从中学会了很多交流技巧,但依然害怕和人聊天。”李女士说,总是害怕成为话题终结者,怕话题到我这就“死”。所以,每次聊天时都很在意对方的感受,尽可能顺着大部分人的观点说,不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时间一长,自己的内心就更不愉快了,更加希望尽快地结束交流。“现在的我,能用微信讲的小事情就不会打电话,能打字说清楚的就不发语音等,这样能给自己和对方留下自由轻松的空间。”

像李女士一样,一些“社恐”青年都有过“讨好式”社交,但最终慢慢放弃了这种方式。“我曾经认真地剖析了自己的心态。其实我并不是喜欢孤独,相反是渴望交流。之所以回避社交,是因为在社交中,我的表达得不到认可,与预期中的交流状态有落差。”赵女士表示,“而在别人眼里,不善社交的我被打上了‘高冷’‘骄傲’的标签。”

如何找到“社恐”解药

传播学中有“信息茧房”的概念,指人们获取信息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现如今,短信、QQ、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这些社交软件给大家提供更便捷的沟通方式,并逐步改变了大家的社交习惯。当代部分年轻人似乎陷入一个“茧房”中,将自己的社交生活禁锢于狭窄的空间里。

“我可以在网上和陌生人聊得欢快,也可以和不太熟悉的朋友在线上云喝酒,我原本以为我的社交能力提升了。”90后马女士说,然而,一旦到了线下,反而让人陷入更深的孤独。

马女士尝试找到“社恐”解药。“从家人开始,多和他们联系,与父母一起买菜、做饭,聊聊小时候,久而久之,让我感受到了真切的亲情。在平淡的相处中,才发现现实中的互动挺美好,我决定在现实生活中多和朋友相处。”

“真正让我感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多么重要,是2020年疫情期间。在此之前,我除了上班下班,生活中没有交新朋友,也很少有社交活动,感觉这样的自己活得格外自我,也很洒脱。”曾有“社恐”经历陈先生说,在疫情期间,大家都出不了门,打开窗户打开门都是身边熟悉又陌生的邻居,大家从简单的试探交流到后来的热情问候和互帮互助,这让他发现,人与人只有真心交往,身边的世界才有乐趣、有人情味。

最终,陈先生主动报名成为社区志愿者,勇敢突破社交“茧房”,走向了现实社交,收获了一批身边的邻居好友。

“在现实生活中,‘社交恐惧’大多数人都可能有。而‘社交恐惧’和‘社交恐惧症’的程度不同,要学会区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徐心悦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导致“社交恐惧”可能有以下原因:本身遗传基因;家庭教育方式导致;在社交上有受挫经历。还有一个现象是,有的年轻人线上生活多于线下,导致线上交流很活泼,现实中却表现得很内向。

针对这些问题,徐心悦建议,程度较轻的“社恐”青年,可以尝试主动去靠近让自己感到恐惧的社交情境,也就是常说的脱敏治疗。一旦突破了自己恐惧的社交模式,那么其工作和生活的质量都会有所提升。其次,建立自信,减少焦虑。很多“社恐”人,纠结于别人的目光和评价。实际上,其他人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关注你的一举一动。另外,“社恐”青年还可以多参与社交活动。比如参加户外运动,玩玩密室逃脱、剧本杀等,放下手机面对面表达自我,这才是有效的社交。(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