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高素质农民的“养成”之道

2022-03-04 08:28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李茂峰/文 通讯员 李向前/图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基础靠人才。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发现和培养使用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启动“神农英才”计划,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在“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民培训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富农战略,聚焦一张“计划表”、一群“土专家”、一批“田间学校”、一套“软硬件”等“四个一”要素,着力打好线上线下融合培训的组合拳,农民培训成为推动实施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

学技术,好致富

正午的阳光洒向塘里,水面上荡漾着银色的亮光。水面上,黄卫荡着小船,手持细网,仔细地查看蟹苗的生长情况。“这些蟹苗刚刚投放进水里,还娇嫩得很,得给‘小家伙’更多的关心,发现意外情况好及时处理。”黄卫笑着说。

1981年出生的黄卫是五河县小圩镇人,如今已是五河县小有名气的水产养殖“专家”,他开办的“水上课堂”,不仅吸引了全县的水产养殖专业户,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水产养殖户学习求教。

“其实我一开始对养蟹也是一窍不通,要没有县农广校水产专家的细心指导,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黄卫告诉记者,他出生在五河县小圩镇,是土生土长的五河人。中学毕业后,先后到上海、合肥打工。在五河县“凤还巢”工程的引导下,回乡开展螃蟹养殖。“因为没有掌握养殖技术,一连亏损了三年。”

“人家一亩水塘能收280斤螃蟹,我只能收几十斤,一到高温季节,就会发生螃蟹死亡现象”,为了攻克养殖技术难题,黄卫参加了县农广校水产养殖培训班学习。听讲课、记笔记,再回到自己承包的水塘里反复琢磨。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实战能力,他又远赴江苏、浙江等地学习。对技术的痴迷让他终于有了收获,并一举解决了高温季节螃蟹容易死亡的难题。

“土专家”向农民传授无人机田管技术。

“稻田养殖不仅可以收获虾蟹等水产品,还能收获水稻,既保证了粮食生产,又能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作为水产养殖能手和“土专家”,黄卫将自己学习到的养殖技术传授给其他农户,并创办了欢乐生态养殖家庭农场,在他的带动下,稻田水产养殖技术在五河当地得到推广,数百户农民通过水产养殖走上富裕路。作为“土专家”,黄卫传授养蟹技术帮农民致富的事,还上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田间示范秀》节目。

“要是没有黄老师传授的经验和技术,我们至今可能都无法摆脱亏损局面。”说起黄卫在养殖技术上的帮扶,五河双忠庙镇张滩村村民黄元春感动万分。黄元春告诉记者,他原先开办窑场,窑场关停后,利用多年的积累承包了村里的300亩水塘。本以为可以赚大钱,没想到第一年就出了问题,眼看着螃蟹渐渐长大想卖上好价钱,可是在即将上市的时候,却发现养殖的螃蟹每天都在死。情急之下,联系了当地的“土专家”进行会诊,在黄卫的指导下,他才明白水草对于养螃蟹的重要价值。“养蟹先养草,水草既可以为螃蟹提供水生蛋白,又可供螃蟹乘凉,而养水草又是一门大学问。”在黄卫开办的“田间课堂”里,他不仅知道如何养蟹,还学会了稻田混养技术,那年他300亩水塘里的蟹苗长势喜人,获得了大丰收。

学校开在大田里

“小麦赤霉病是怎么产生的?”“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是由镰刀菌侵染所引起的小麦病害”“赤霉病防治有什么好办法?”“防治赤霉病在小麦抽穗后至扬花初期进行喷药防治,赤霉病可以用丙硫菌唑、氰烯·戊唑醇防治”……

2月22日下午2时许,2022年怀远县春季田间管理培训班在徐圩乡举行,县农业农村局植保专家唐兴龙刚刚来到大田边,闻讯赶来听课的农民迫不及待纷纷发问。

“田间管理培训班根据农时不定期举办,现在正是小麦田管的关键时节,请专家来到田间地头开讲座,就是教会农民科学进行田间管理。”市农广校校长任珺告诉记者,这天举办的“田间课堂”请来了省市县的专家,所讲的内容十分丰富: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刘春丽以“农业现代化”为题,解读了我市农业政策及发展方向,安徽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汪建来讲授《软质小麦品种推广及品牌建设》;怀远县农业农村局植保专家唐兴龙讲授《小麦病虫害防治》;安徽省农机推广总站总工程师何超波讲授了《农机现代化建设及农机使用与保养》。

除了这些来自管理部门及研究院所的专家外,还有来自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土专家”。怀远县徐圩乡种粮大户尚跃就是这样的土专家,在“田间课堂”上,尚跃讲授的“非转基因玉米基地建设”引起了农户的强烈共鸣。

村民马晓林告诉记者,尚跃是种粮大户,也是远近闻名的玉米种植“土专家”,是自己身边的专家,听他的课都感到特别亲切。在他的带动下,徐圩成了非转基因玉米和软籽小麦生产基地,今年乡里又谋划了粮食种植的“321”工程,计划种植3个2万亩,即2万亩高粱,2万亩玉米,2万亩水稻,还有那个“1”就是10万亩软籽小麦生产基地。

学技术成为农民新追求

“种高粱好,去年乡里还举办了第一届高粱节,打出了徐圩乡的粮食生产名片,听说梨园村300亩的订单高粱实现纯利润32万元呢。”说到高粱节,尚跃接过话茬:“今年乡里计划14个村连片种植高粱,到时候我还要开办‘田间课堂’,把种植技术教给大家,专业合作社还要全程进行技术指导,我的理想就是带着大家走出一条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尚跃话音未落,立即响起一片雷鸣般的掌声。

尚跃告诉记者,老一辈人,种什么、怎么种都是踩着别人的脚印,这样的农业生产产量小、附加值低。市县农广校开办的“田间课堂”让自己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有了技术不能忘本,得带领村民致富。于是他成立了怀远县盛世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现已成为省级农民田间学校,聘请8名全职或兼职教学人员,向全乡农民开展农业种植技术和农技推广培训,年培训1200人次。

空中课堂受欢迎

在怀远县春季田间管理培训班如火如荼开办之时,五河县也掀起了冬春农民大培训的热潮。

“大钵毯状苗育秧植伤小,利于秧苗生长,还可以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对减少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生态效益。”五河县丰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土专家”胡开文话音刚落,立即引来一片掌声。

市农广校校长任珺告诉记者,每年冬春,农民培训都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为了将这项工作扎实推进,我市创新工作方法,聚焦一张“计划表”、一群“土专家”、一批“田间学校”、一套“软硬件”等“四个一”要素,着力打好线上线下融合培训的“长”“短”组合拳。

所谓打好“长拳”,就是在扎实推进农民线下培训的同时,结合云上智农、微信群等手机平台,邀请专家开展线上培训。借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组织农技人员做好线下指导,深入田间塘口,包村联户手把手指导农民种养殖技术。所谓打好“短拳”,就是推出了“话三农”短视频节目,结合农时,录制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气象指示、“三农”政策等方面的短视频,利用“蚌埠农民教育培训”等微信视频号发布。一些合作社负责人也加入其中,利用“抖音”“快手”传播推广农业技术。这种新型的农民培训模式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满意度大幅提升。

“大家好,我是雨晗,欢迎大家收看《雨晗话三农》,高效机收是夺取秋粮丰收的关键一环,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玉米摘穗机械化收获的减损技术……”

3月1日上午,固镇县湖沟镇农民陈有亮正在手机上收看《雨晗话三农》节目,看完节目陈有亮高兴地说,现在足不出户就可以学到农业技术,《雨晗话三农》已经成为全村人的最爱。

“《雨晗话三农》是市农广校创编专门向农民讲解农业政策、传授农业生产技术的节目,节目一推出就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喜爱。”任珺告诉记者,《雨晗话三农》节目中的“雨晗”名叫赵雨晗,毕业于淮北师范大学园艺专业,曾经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对播音主持十分喜爱,在开展农民培训时,她主动提出,由自己创编并录制农业技术视频节目,青春靓丽的形象、落落大方的气质、生动活泼的主持,立即吸引了大量“粉丝”。每一期节目都可以收获数千个“赞”。《雨晗话三农》获得成功后,农广校又推出了《珊杉话三农》,由农广校另一位女孩主持,这个节目同样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

“线上培训的优点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农民可以随时观看,拓展了培训的宽度和长度。”任珺介绍说,“线下培训虽然互动性较强,但受到的制约因素较多,如场地、天气、时间等。而线上培训更为方便灵活,受众面更广。线上线下融合可以取长补短,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为了让培训收到更好效果,年初农广校制订出培训计划表,结合农时特点,分月推出不同主题的线上节目和线下课堂,如二月份小麦返青,推出小麦春季田管、科学用药、化肥减量增效等课程;四月份小麦赤霉病等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推出“一喷三防”等技术课程;五六月份玉米、大豆播种期,推出对应的播种技术。

在农民培训中,一批“土专家”成为线上线下培训最受欢迎的群体。任珺告诉记者,前些年,遴选的专家主要是周边农业大学的教授学者,省市县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机等技术推广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去年开始,扩容培训师资库,将具有丰富生产经验且表达能力强的高素质农民纳入进教师队伍。经过遴选,20位“土专家”成为农民培训的骨干教师。去年以来,这些农民“土专家”录制农业生产培训抖音、微课30余次。他们朴实的语言、实用的技术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完)

150

蚌埠新闻网记者 李茂峰/文 通讯员 李向前/图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基础靠人才。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发现和培养使用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启动“神农英才”计划,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在“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民培训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富农战略,聚焦一张“计划表”、一群“土专家”、一批“田间学校”、一套“软硬件”等“四个一”要素,着力打好线上线下融合培训的组合拳,农民培训成为推动实施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

学技术,好致富

正午的阳光洒向塘里,水面上荡漾着银色的亮光。水面上,黄卫荡着小船,手持细网,仔细地查看蟹苗的生长情况。“这些蟹苗刚刚投放进水里,还娇嫩得很,得给‘小家伙’更多的关心,发现意外情况好及时处理。”黄卫笑着说。

1981年出生的黄卫是五河县小圩镇人,如今已是五河县小有名气的水产养殖“专家”,他开办的“水上课堂”,不仅吸引了全县的水产养殖专业户,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水产养殖户学习求教。

“其实我一开始对养蟹也是一窍不通,要没有县农广校水产专家的细心指导,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黄卫告诉记者,他出生在五河县小圩镇,是土生土长的五河人。中学毕业后,先后到上海、合肥打工。在五河县“凤还巢”工程的引导下,回乡开展螃蟹养殖。“因为没有掌握养殖技术,一连亏损了三年。”

“人家一亩水塘能收280斤螃蟹,我只能收几十斤,一到高温季节,就会发生螃蟹死亡现象”,为了攻克养殖技术难题,黄卫参加了县农广校水产养殖培训班学习。听讲课、记笔记,再回到自己承包的水塘里反复琢磨。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实战能力,他又远赴江苏、浙江等地学习。对技术的痴迷让他终于有了收获,并一举解决了高温季节螃蟹容易死亡的难题。

“土专家”向农民传授无人机田管技术。

“稻田养殖不仅可以收获虾蟹等水产品,还能收获水稻,既保证了粮食生产,又能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作为水产养殖能手和“土专家”,黄卫将自己学习到的养殖技术传授给其他农户,并创办了欢乐生态养殖家庭农场,在他的带动下,稻田水产养殖技术在五河当地得到推广,数百户农民通过水产养殖走上富裕路。作为“土专家”,黄卫传授养蟹技术帮农民致富的事,还上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田间示范秀》节目。

“要是没有黄老师传授的经验和技术,我们至今可能都无法摆脱亏损局面。”说起黄卫在养殖技术上的帮扶,五河双忠庙镇张滩村村民黄元春感动万分。黄元春告诉记者,他原先开办窑场,窑场关停后,利用多年的积累承包了村里的300亩水塘。本以为可以赚大钱,没想到第一年就出了问题,眼看着螃蟹渐渐长大想卖上好价钱,可是在即将上市的时候,却发现养殖的螃蟹每天都在死。情急之下,联系了当地的“土专家”进行会诊,在黄卫的指导下,他才明白水草对于养螃蟹的重要价值。“养蟹先养草,水草既可以为螃蟹提供水生蛋白,又可供螃蟹乘凉,而养水草又是一门大学问。”在黄卫开办的“田间课堂”里,他不仅知道如何养蟹,还学会了稻田混养技术,那年他300亩水塘里的蟹苗长势喜人,获得了大丰收。

学校开在大田里

“小麦赤霉病是怎么产生的?”“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是由镰刀菌侵染所引起的小麦病害”“赤霉病防治有什么好办法?”“防治赤霉病在小麦抽穗后至扬花初期进行喷药防治,赤霉病可以用丙硫菌唑、氰烯·戊唑醇防治”……

2月22日下午2时许,2022年怀远县春季田间管理培训班在徐圩乡举行,县农业农村局植保专家唐兴龙刚刚来到大田边,闻讯赶来听课的农民迫不及待纷纷发问。

“田间管理培训班根据农时不定期举办,现在正是小麦田管的关键时节,请专家来到田间地头开讲座,就是教会农民科学进行田间管理。”市农广校校长任珺告诉记者,这天举办的“田间课堂”请来了省市县的专家,所讲的内容十分丰富: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刘春丽以“农业现代化”为题,解读了我市农业政策及发展方向,安徽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汪建来讲授《软质小麦品种推广及品牌建设》;怀远县农业农村局植保专家唐兴龙讲授《小麦病虫害防治》;安徽省农机推广总站总工程师何超波讲授了《农机现代化建设及农机使用与保养》。

除了这些来自管理部门及研究院所的专家外,还有来自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土专家”。怀远县徐圩乡种粮大户尚跃就是这样的土专家,在“田间课堂”上,尚跃讲授的“非转基因玉米基地建设”引起了农户的强烈共鸣。

村民马晓林告诉记者,尚跃是种粮大户,也是远近闻名的玉米种植“土专家”,是自己身边的专家,听他的课都感到特别亲切。在他的带动下,徐圩成了非转基因玉米和软籽小麦生产基地,今年乡里又谋划了粮食种植的“321”工程,计划种植3个2万亩,即2万亩高粱,2万亩玉米,2万亩水稻,还有那个“1”就是10万亩软籽小麦生产基地。

学技术成为农民新追求

“种高粱好,去年乡里还举办了第一届高粱节,打出了徐圩乡的粮食生产名片,听说梨园村300亩的订单高粱实现纯利润32万元呢。”说到高粱节,尚跃接过话茬:“今年乡里计划14个村连片种植高粱,到时候我还要开办‘田间课堂’,把种植技术教给大家,专业合作社还要全程进行技术指导,我的理想就是带着大家走出一条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尚跃话音未落,立即响起一片雷鸣般的掌声。

尚跃告诉记者,老一辈人,种什么、怎么种都是踩着别人的脚印,这样的农业生产产量小、附加值低。市县农广校开办的“田间课堂”让自己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有了技术不能忘本,得带领村民致富。于是他成立了怀远县盛世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现已成为省级农民田间学校,聘请8名全职或兼职教学人员,向全乡农民开展农业种植技术和农技推广培训,年培训1200人次。

空中课堂受欢迎

在怀远县春季田间管理培训班如火如荼开办之时,五河县也掀起了冬春农民大培训的热潮。

“大钵毯状苗育秧植伤小,利于秧苗生长,还可以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对减少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生态效益。”五河县丰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土专家”胡开文话音刚落,立即引来一片掌声。

市农广校校长任珺告诉记者,每年冬春,农民培训都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为了将这项工作扎实推进,我市创新工作方法,聚焦一张“计划表”、一群“土专家”、一批“田间学校”、一套“软硬件”等“四个一”要素,着力打好线上线下融合培训的“长”“短”组合拳。

所谓打好“长拳”,就是在扎实推进农民线下培训的同时,结合云上智农、微信群等手机平台,邀请专家开展线上培训。借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组织农技人员做好线下指导,深入田间塘口,包村联户手把手指导农民种养殖技术。所谓打好“短拳”,就是推出了“话三农”短视频节目,结合农时,录制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气象指示、“三农”政策等方面的短视频,利用“蚌埠农民教育培训”等微信视频号发布。一些合作社负责人也加入其中,利用“抖音”“快手”传播推广农业技术。这种新型的农民培训模式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满意度大幅提升。

“大家好,我是雨晗,欢迎大家收看《雨晗话三农》,高效机收是夺取秋粮丰收的关键一环,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玉米摘穗机械化收获的减损技术……”

3月1日上午,固镇县湖沟镇农民陈有亮正在手机上收看《雨晗话三农》节目,看完节目陈有亮高兴地说,现在足不出户就可以学到农业技术,《雨晗话三农》已经成为全村人的最爱。

“《雨晗话三农》是市农广校创编专门向农民讲解农业政策、传授农业生产技术的节目,节目一推出就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喜爱。”任珺告诉记者,《雨晗话三农》节目中的“雨晗”名叫赵雨晗,毕业于淮北师范大学园艺专业,曾经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对播音主持十分喜爱,在开展农民培训时,她主动提出,由自己创编并录制农业技术视频节目,青春靓丽的形象、落落大方的气质、生动活泼的主持,立即吸引了大量“粉丝”。每一期节目都可以收获数千个“赞”。《雨晗话三农》获得成功后,农广校又推出了《珊杉话三农》,由农广校另一位女孩主持,这个节目同样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

“线上培训的优点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农民可以随时观看,拓展了培训的宽度和长度。”任珺介绍说,“线下培训虽然互动性较强,但受到的制约因素较多,如场地、天气、时间等。而线上培训更为方便灵活,受众面更广。线上线下融合可以取长补短,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为了让培训收到更好效果,年初农广校制订出培训计划表,结合农时特点,分月推出不同主题的线上节目和线下课堂,如二月份小麦返青,推出小麦春季田管、科学用药、化肥减量增效等课程;四月份小麦赤霉病等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推出“一喷三防”等技术课程;五六月份玉米、大豆播种期,推出对应的播种技术。

在农民培训中,一批“土专家”成为线上线下培训最受欢迎的群体。任珺告诉记者,前些年,遴选的专家主要是周边农业大学的教授学者,省市县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机等技术推广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去年开始,扩容培训师资库,将具有丰富生产经验且表达能力强的高素质农民纳入进教师队伍。经过遴选,20位“土专家”成为农民培训的骨干教师。去年以来,这些农民“土专家”录制农业生产培训抖音、微课30余次。他们朴实的语言、实用的技术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