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 瑶 通讯员 张立娟
今年3月底,38岁的徐大春只身从蚌埠赶往合肥,只为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那个未曾谋面的生命。4月2日,历经4个多小时的采集,徐大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捐献306ml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名血液病患者送去生命的希望,他成为蚌埠市第16例,安徽省第40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等待了十三年的召唤
2007年,徐大春大学毕业后留在江苏常州从事化学技术工作,刚工作一年就获得“常州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此后也先后获得“常州市文明标兵职工”“优秀管理者”等荣誉。2009年6月,徐大春参加无偿献血时,听说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人的生命,便毫不犹豫的留下血样,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一个小小举动,就能够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给一个家庭带来希望,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并且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做这种事,义不容辞。”徐大春的态度斩钉截铁。
2017年,为了照顾日益年迈的父母,徐大春选择回到家乡就业生活。
从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队伍以来,徐大春就一直等待着组织的召唤,希望能有机会帮助到那个正受病痛折磨的有缘人。时隔12年,2021年1月,徐大春终于等到红十字会的来电,通知他与一名患儿初配成功,“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幸运,是幸福,更是责任。”徐大春听说,造血干细胞匹配成功的概率只有几十万分之一,所以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能有机会去做对别人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实现自己的价值。
遗憾的是,有一项指标不完全吻合,那一次徐大春未能实施捐献。他只能在心里祝愿患者能早日匹配到造血干细胞,同时,继续等待下一次捐献的通知。
时光走到了第十三个年头,召唤的铃声终于再次响起……
二次配型了却心愿
2022年2月,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再次响起,徐大春得知自己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且患者情况紧急,需要高分辨检测和体检同步进行,徐大春毅然同意捐献。虽然,此时他的父亲因为脑部疾病住院治疗刚刚出院,妻子还怀有身孕,家里家外都需要他的照顾。但为了救人,徐大春一点不含糊,抽出时间积极配合工作人员完成各项检查,“面对一条生命,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完成捐献的徐大春
体检过程中,因为心电图结果存在问题,徐大春接受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他内心十分紧张,担心再次错过救人机会。所幸复查结果合格,捐献日期确定,徐大春悬着的心落了下来。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徐大春没有告诉他们实情,只说自己需要到合肥出差几天。同时,他也耐心地做好了爱人的思想工作。“这可是中彩票的概率,亲人都不一定能匹配得上,我匹配上了,这就是缘分。现在只有我是他的希望,我只是去献一次血,只不过时间长一点,但一个年轻的生命因为我会重新绽放,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一番饱含深情的朴素话语,打消了爱人的顾虑,也让徐大春获得了支持。
因为需要赴合肥进行捐献,对徐大春的工作造成影响,其所在单位蚌埠开恒电子有限公司领导了解情况后,全力支持配合,统筹协调,为实现捐献创造条件。2022年3月28日,徐大春在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陪同下前往医院实施捐献。
天使点燃了生命之光
由于供患双盲原则,捐献采集当天,患者一方通过红十字会转交给徐大春一封手写感谢信,信中写到:“虽然我不知道您身处何方,工作是什么,性格又是怎样,但在我以为你也许就是传说中的天使吧...”信中字字句句饱含感激之情,徐大春也再一次庆幸自己的正确选择,不仅点燃受捐者的生命之火,也给这个家庭带去了新的希望。
4月2号上午,306ml造干混悬液顺利采集完成,它将带着沉甸甸的爱和希望,送给远方那位17岁的少年。此时大自然桃红柳绿,万物生机勃勃,徐大春希望这分生命的火种,帮助少年战胜病魔,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重获新生。他想把捐赠证书送给自己即将出世的孩子,告诉他这是爸爸给他准备的一份值得纪念的礼物。
据了解,移植造血干细胞是挽救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特别是白血病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之一,这一治疗方法目前在国际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事实上,捐献的过程是不需要抽取骨髓,与成分献血过程基本相似,基本没有不适症状。而一份宝贵的造血干细胞就可以挽救一位患者的生命。市红十字会号召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关注造血干细胞捐献,积极投入到这项奉献爱心挽救生命的高尚事业中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