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蚌埠高质量发展须改革创新人口政策

2019-07-12 09:19   

□任志安 许俊鹏 廖信林



〖核心提示〗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经济发展的源泉,当然也是蚌埠市发展的最大动力,人力资本更是决定蚌埠市未来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人力资源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对于蚌埠市推进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蚌埠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阻碍是什么

◇蚌埠市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增长过快,而是人口红利消失、青壮年劳动力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下降等问题

◇人口创新能力不够强,创新人才短缺,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整体偏少

◇大量劳动力依然束缚在第一产业

——首先,有效劳动供给是蚌埠市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过去一段时间,蚌埠市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呈现正增长的趋势,蚌埠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加快了蚌埠市的城市化进程。但是近年来,蚌埠市的人口问题日益突出,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增长过快,而是人口红利消失、青壮年劳动力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下降等问题。

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蚌埠市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上升,从2007年14.73%提高到2016年的16%,目前蚌埠已成为省内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青壮年劳动力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也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蚌埠市的总抚养比远远高于合肥和芜湖。人力资源的供给将会在未来表现为因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劳动力不足,也就是说,蚌埠市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优势已经消失。同时社会抚养比的增加将降低居民消费,阻碍经济发展。因此,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将从根本上制约蚌埠市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提高劳动力素质是蚌埠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蚌埠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近年来,蚌埠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中原经济区等重大发展战略,抓住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全面提升开放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蚌埠市创新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比如,一是人口创新能力不够强,2016年,蚌埠完成发明专利申请量6430件,授权量1034件,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不到合肥的1/3,芜湖的1/2;二是创新人才短缺,虽然蚌埠大力引进了不少高端创新人才,但与合肥、芜湖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三是蚌埠市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整体偏少,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目前各地区开展的“人才争夺战”将进一步制约蚌埠的人才引进。

除此之外,完善人口就业结构是提高民生的内在要求。随着蚌埠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口红利消失,蚌埠市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招工难问题更加突出,同时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对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改善企业人员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熟练工、技工、高素质人才难求甚至成为影响当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蚌埠市目前人口的就业结构来看,蚌埠市大量劳动力依然束缚在第一产业。因此完善蚌埠市劳动力就业结构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问题,更关乎到蚌埠市顺利推进高质量发展。

蚌埠人口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

◇人口结构不适应:小学生在校学生下降;劳动力人口比重低于全省平均;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

◇人口质量不适应:在合芜蚌三市中,蚌埠市高素质人口比较缺乏;核心专利数量少

◇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错位:农业生产大多由留守老人和儿童承担,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当前是蚌埠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蚌埠市当前的人口结构和问题却不能很好地匹配蚌埠市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具体来说,蚌埠市人口结构存在着几个方面较为严重的问题。

第一,蚌埠市人口结构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首先在蚌埠市总人口和少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同时增加的情况下,小学生在校生人数却在严重下降,说明蚌埠市少年儿童存在大量外流情况(见图表①)。其次蚌埠市青壮年人口比重下降较快,2007年蚌埠市15-64岁的劳动人口比重为70.54%,安徽省为68.87%,蚌埠市青壮年劳动人口比重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然而2016年蚌埠市15-64岁的劳动人口比重为68.06%,安徽省为69.69%,自2009年以来就一直低于安徽省平均比重。最后蚌埠市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蚌埠市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从2007年的10.46%增加到2016年的12.00%(见图表②),峰值比重甚至达到12.55%。同时蚌埠市59-64岁的劳动力人口比例在增加,由从2007年的4.27%增加到了2016年的5.36%,这些年龄较大的劳动力在近几年将会迅速转化为非劳动力,步入老年化阶段,大大加剧了蚌埠市人口老龄化进程。

第二,蚌埠市人口质量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合芜蚌三市中,蚌埠市高素质人口比较缺乏,2007年蚌埠市每十万人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数为8690人,合肥和芜湖同期分别为9208人和5417人,2016年,蚌埠市每十万人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数为12192人,合肥和芜湖同期分别为24289人和17494人,蚌埠已经落后于合肥2倍,且被芜湖远远拉开差距;在创新能力方面,从核心专利(发明专利)来看,从2006年到2016年,在合芜蚌三市中,蚌埠市的发明专利一直低于合肥和芜湖,且差距在不断扩大,2016年蚌埠市三种专利授权量为3098件,合肥和芜湖分别为18496件和10052件。在皖北六市中,蚌埠市人均受教育年限长期低于淮北和淮南,只能排在第三位,作为皖北地区中心城市,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不足以支撑起蚌埠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不利于蚌埠市高质量发展。

第三,蚌埠市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错位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从第一产业来看,近年来蚌埠市与第一产业耦合度最高的是60岁以上人口和0-14岁人口,而15-69岁人口与第一产业发展具有较低水平关联。由于蚌埠市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因此农业生产大多由留守老人和儿童承担,不利于蚌埠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从第二产业来看,第二产业的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度最大且呈缓慢上升趋势,说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提高,但是吸收劳动力能力较弱,产业结构亟待优化,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呈正值,说明第二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从第三产业来看,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小且呈下降趋势,说明第三产业结构有所优化,与蚌埠市第三产业耦合度最高的是青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这符合蚌埠市人口老龄化和放开二孩的人口现状和人口政策,但是从蚌埠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还没有对这种人口结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因此蚌埠市要抓住机遇,顺应变化,加快第三产业结构内部调整,大力发展与健康和少儿成长等方面相关的新产业,促进第三产业整体快速发展。

破解人口问题的出路在何方

第一,快速增加人口总量,巩固高质量发展基础

蚌埠市人口外出主要原因构成中,外出务工经商比例高达70%,因此继续深化承接产业转移政策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是留住外出务工人员的关键所在。另外通过实行人口开源政策,鼓励进城创业落户、就业落户和子女入学优惠等政策鼓励吸引外来人口落户蚌埠,是增加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同时要积极响应国家二孩政策,加强对家庭养育观念的宣传,充分发挥“卫健委”的生育健康服务功能,加强对二孩生育的健康指导和服务,增强人口可持续发展。

第二,积极引育高层次人才,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针对蚌埠市缺乏高素质人才的问题,具体应该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第一,改革用人制度,一方面对传统的用人制度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加强对人才市场的建设。第二,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其一,大力发展科教事业,提高蚌埠人口的文化素质;其二,加强对外部培训基地的建设,与一些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其三,在促进蚌埠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加强对人才的培养。第三,优化人才结构,主要围绕蚌埠的工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展开具体工作,进而加快对人才培养层次结构的调整,争取人才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第四,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高层次人才投身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第三,不断完善人口就业结构,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因此发展经济解决就业问题,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蚌埠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的可逆性越来越差和工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来越弱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就业更多的依靠推进城镇化和服务业来实现,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要加大技能培训,解决结构性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开展基于创新的创业活动,促进多渠道就业,建立人才市场流动机制,保护和促进公平就业。

第四,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释放高质量发展需求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蚌埠市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人口问题,高质量发展要顺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积极培育和释放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休闲和健康需求,通过大健康产业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健康产业具有覆盖面广、产业链长、融合性强的特点,被誉为21世纪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朝阳产业”。积极推动健康产业与养老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医疗健康旅游、养生旅游,建设一批包含健康主题的特色旅游城镇、主题酒店、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大健康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蚌埠市高质量发展。

第五,改革创新人口政策,培育高质量发展优势

虽然,近年来蚌埠市已经出台了不少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在蚌就业创业若干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等诸多政策,但是,目前的各项人口优惠政策相比竞争城市还很不够,效果也不显著。为此,蚌埠市应加大人才引进优惠力度,突出政策优势,比如,在高层次人才引入政策上要出台更多的配套措施,同时其亲属也能受优惠政策,使人才不仅能够引进还能留下;在普通人口引入过程中,更加注重居民关心的住房、教育、健康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体系建设;在生育政策上积极出台生育激励政策,减轻生育负担,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

(任志安,博士、教授,安徽财经大学皖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淮河生态经济带(蚌埠)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许俊鹏,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廖信林,博士、教授,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178

□任志安 许俊鹏 廖信林



〖核心提示〗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经济发展的源泉,当然也是蚌埠市发展的最大动力,人力资本更是决定蚌埠市未来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人力资源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对于蚌埠市推进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蚌埠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阻碍是什么

◇蚌埠市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增长过快,而是人口红利消失、青壮年劳动力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下降等问题

◇人口创新能力不够强,创新人才短缺,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整体偏少

◇大量劳动力依然束缚在第一产业

——首先,有效劳动供给是蚌埠市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过去一段时间,蚌埠市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呈现正增长的趋势,蚌埠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加快了蚌埠市的城市化进程。但是近年来,蚌埠市的人口问题日益突出,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增长过快,而是人口红利消失、青壮年劳动力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下降等问题。

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蚌埠市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上升,从2007年14.73%提高到2016年的16%,目前蚌埠已成为省内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青壮年劳动力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也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蚌埠市的总抚养比远远高于合肥和芜湖。人力资源的供给将会在未来表现为因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劳动力不足,也就是说,蚌埠市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优势已经消失。同时社会抚养比的增加将降低居民消费,阻碍经济发展。因此,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将从根本上制约蚌埠市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提高劳动力素质是蚌埠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蚌埠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近年来,蚌埠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中原经济区等重大发展战略,抓住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全面提升开放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蚌埠市创新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比如,一是人口创新能力不够强,2016年,蚌埠完成发明专利申请量6430件,授权量1034件,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不到合肥的1/3,芜湖的1/2;二是创新人才短缺,虽然蚌埠大力引进了不少高端创新人才,但与合肥、芜湖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三是蚌埠市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整体偏少,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目前各地区开展的“人才争夺战”将进一步制约蚌埠的人才引进。

除此之外,完善人口就业结构是提高民生的内在要求。随着蚌埠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口红利消失,蚌埠市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招工难问题更加突出,同时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对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改善企业人员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熟练工、技工、高素质人才难求甚至成为影响当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蚌埠市目前人口的就业结构来看,蚌埠市大量劳动力依然束缚在第一产业。因此完善蚌埠市劳动力就业结构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问题,更关乎到蚌埠市顺利推进高质量发展。

蚌埠人口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

◇人口结构不适应:小学生在校学生下降;劳动力人口比重低于全省平均;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

◇人口质量不适应:在合芜蚌三市中,蚌埠市高素质人口比较缺乏;核心专利数量少

◇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错位:农业生产大多由留守老人和儿童承担,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当前是蚌埠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蚌埠市当前的人口结构和问题却不能很好地匹配蚌埠市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具体来说,蚌埠市人口结构存在着几个方面较为严重的问题。

第一,蚌埠市人口结构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首先在蚌埠市总人口和少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同时增加的情况下,小学生在校生人数却在严重下降,说明蚌埠市少年儿童存在大量外流情况(见图表①)。其次蚌埠市青壮年人口比重下降较快,2007年蚌埠市15-64岁的劳动人口比重为70.54%,安徽省为68.87%,蚌埠市青壮年劳动人口比重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然而2016年蚌埠市15-64岁的劳动人口比重为68.06%,安徽省为69.69%,自2009年以来就一直低于安徽省平均比重。最后蚌埠市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蚌埠市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从2007年的10.46%增加到2016年的12.00%(见图表②),峰值比重甚至达到12.55%。同时蚌埠市59-64岁的劳动力人口比例在增加,由从2007年的4.27%增加到了2016年的5.36%,这些年龄较大的劳动力在近几年将会迅速转化为非劳动力,步入老年化阶段,大大加剧了蚌埠市人口老龄化进程。

第二,蚌埠市人口质量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合芜蚌三市中,蚌埠市高素质人口比较缺乏,2007年蚌埠市每十万人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数为8690人,合肥和芜湖同期分别为9208人和5417人,2016年,蚌埠市每十万人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数为12192人,合肥和芜湖同期分别为24289人和17494人,蚌埠已经落后于合肥2倍,且被芜湖远远拉开差距;在创新能力方面,从核心专利(发明专利)来看,从2006年到2016年,在合芜蚌三市中,蚌埠市的发明专利一直低于合肥和芜湖,且差距在不断扩大,2016年蚌埠市三种专利授权量为3098件,合肥和芜湖分别为18496件和10052件。在皖北六市中,蚌埠市人均受教育年限长期低于淮北和淮南,只能排在第三位,作为皖北地区中心城市,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不足以支撑起蚌埠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不利于蚌埠市高质量发展。

第三,蚌埠市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错位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从第一产业来看,近年来蚌埠市与第一产业耦合度最高的是60岁以上人口和0-14岁人口,而15-69岁人口与第一产业发展具有较低水平关联。由于蚌埠市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因此农业生产大多由留守老人和儿童承担,不利于蚌埠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从第二产业来看,第二产业的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度最大且呈缓慢上升趋势,说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提高,但是吸收劳动力能力较弱,产业结构亟待优化,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呈正值,说明第二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从第三产业来看,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小且呈下降趋势,说明第三产业结构有所优化,与蚌埠市第三产业耦合度最高的是青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这符合蚌埠市人口老龄化和放开二孩的人口现状和人口政策,但是从蚌埠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还没有对这种人口结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因此蚌埠市要抓住机遇,顺应变化,加快第三产业结构内部调整,大力发展与健康和少儿成长等方面相关的新产业,促进第三产业整体快速发展。

破解人口问题的出路在何方

第一,快速增加人口总量,巩固高质量发展基础

蚌埠市人口外出主要原因构成中,外出务工经商比例高达70%,因此继续深化承接产业转移政策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是留住外出务工人员的关键所在。另外通过实行人口开源政策,鼓励进城创业落户、就业落户和子女入学优惠等政策鼓励吸引外来人口落户蚌埠,是增加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同时要积极响应国家二孩政策,加强对家庭养育观念的宣传,充分发挥“卫健委”的生育健康服务功能,加强对二孩生育的健康指导和服务,增强人口可持续发展。

第二,积极引育高层次人才,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针对蚌埠市缺乏高素质人才的问题,具体应该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第一,改革用人制度,一方面对传统的用人制度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加强对人才市场的建设。第二,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其一,大力发展科教事业,提高蚌埠人口的文化素质;其二,加强对外部培训基地的建设,与一些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其三,在促进蚌埠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加强对人才的培养。第三,优化人才结构,主要围绕蚌埠的工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展开具体工作,进而加快对人才培养层次结构的调整,争取人才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第四,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高层次人才投身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第三,不断完善人口就业结构,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因此发展经济解决就业问题,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蚌埠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的可逆性越来越差和工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来越弱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就业更多的依靠推进城镇化和服务业来实现,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要加大技能培训,解决结构性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开展基于创新的创业活动,促进多渠道就业,建立人才市场流动机制,保护和促进公平就业。

第四,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释放高质量发展需求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蚌埠市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人口问题,高质量发展要顺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积极培育和释放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休闲和健康需求,通过大健康产业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健康产业具有覆盖面广、产业链长、融合性强的特点,被誉为21世纪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朝阳产业”。积极推动健康产业与养老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医疗健康旅游、养生旅游,建设一批包含健康主题的特色旅游城镇、主题酒店、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大健康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蚌埠市高质量发展。

第五,改革创新人口政策,培育高质量发展优势

虽然,近年来蚌埠市已经出台了不少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在蚌就业创业若干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等诸多政策,但是,目前的各项人口优惠政策相比竞争城市还很不够,效果也不显著。为此,蚌埠市应加大人才引进优惠力度,突出政策优势,比如,在高层次人才引入政策上要出台更多的配套措施,同时其亲属也能受优惠政策,使人才不仅能够引进还能留下;在普通人口引入过程中,更加注重居民关心的住房、教育、健康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体系建设;在生育政策上积极出台生育激励政策,减轻生育负担,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

(任志安,博士、教授,安徽财经大学皖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淮河生态经济带(蚌埠)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许俊鹏,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廖信林,博士、教授,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