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曹梦晴
8月9日上午,在蚌埠报业传媒集团会议室,参加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的学员们齐聚一堂,对短短两周的暑期实习之旅进行了分享交流。主办方和蚌埠康视眼科医院、蚌埠汇名堂中医馆为参加活动的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书。至此,由蚌埠报业传媒集团主办,蚌埠康视眼科医院、蚌埠汇名堂中医馆协办的“筑梦工程2019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圆满落幕。
据了解,前期,活动主办方通过《蚌埠日报》、《淮河晨刊》、蚌埠新闻网、蚌埠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最蚌埠”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发布活动信息,在全市范围招募实习大学生,活动吸引了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和即将进入大学校园的准大学生们的积极响应,主办方最终选择出十名在校大学生和准大学生参加此次暑期实践活动,参加活动的学生被分配至蚌埠康视眼科医院和汇名堂中医馆,进行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
暑期实践 书本以外的积累
8月2日,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时间过半,在汇名堂中医馆,几名学员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丁洁辉在电脑前为患者更新就诊记录;中药房里,张雨萌面对六百多种药材,寻找、称重、包装,整条工作链一气呵成。短短一周,学员们已经熟练掌握了手中的工作,经过磨合,配合更加默契。二楼“三伏贴”房间里,石丹丹熟练地将“三伏贴”里的中药按照分量分配,整齐摆放在柜台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帮患者贴于穴位上。
有了去年暑期实践的经验,今年,再次来到汇名堂中医馆实习的学员郑玉涵,工作起来更是得心应手。找药、称重、包装、制作中药饮片等等,郑玉涵工作起来俨然一副医生模样,动作老练,丝毫看不出实习学员的青涩。看到有患者前来看病,郑玉涵会默默坐在一旁,仔细观察、学习医师为患者看病,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快速地记录着,生怕错过每一个环节。
毕业于蚌埠二中的准大学生丁洁辉,即将跨入中南民族大学药学专业的门槛。此次实习活动中接触到的中药学知识,丁洁辉既陌生又兴奋,这些知识将是他在今后的大学中所要学习的,而在实习过程中,也学习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和人生体验。“通过这次实习,我的收获是非常多的,除了将要在大学里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还收获了课本之外的中药常识,在这里的学习和历练,是我在人生旅途中积累的财富,在日后将成为宝贵的回忆。”
下乡义诊 受益终身的人生体验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成长成材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大学生磨炼意志、砥砺前行的有效形式,是大学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重要舞台。”采访中,来自安徽医科大学临床专业的高晨忠说,通过两个星期的暑期实践生活,除了学习到专业的眼科知识以外,下乡义诊的人生体验,可谓是永生难忘。
“跟着老师参加过两次下乡义诊活动,其中一次是在怀远县的一个小区里。”高晨忠说,因为要去乡下,路途远,所以出发的时间要很早,五点出发,四点多就要起床,洗漱完毕就要往医院赶,根本没有时间吃早饭。“记得那天气温非常高,骄阳似火,室外气温直逼35℃还要朝上,老师和学员们早早的来到小区,将桌椅、宣传单摆放好,坐在小区里的一处空地,开始为老人义诊。”高晨忠说,老人大多起得很早,六点多钟,已有不少老人在小区里锻炼起来,看见有医生义诊,纷纷排起队来。“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农村老人对眼部卫生保健不够重视,患有眼疾的老人也相对较多,还有些老人耳朵听不清楚,和他们沟通起来非常费劲,为两位老人检查完毕,高晨忠已经是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到了中午回去的时间,很多学员已是疲惫地说不出一句话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采访中,高晨忠对记者说,在三伏天下乡义诊一次、两次,算不上什么,高温天气下的汗流浃背也不能说明什么,能数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才是让他震撼的,也是他在今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所要牢记的。“这不仅是医生的使命,也是年轻人尊老、敬老的传统,这一堂义诊课,让我受益终身。”
感受社会 砥砺品格 助力成长
在结业典礼上,蚌埠康视眼科医院、蚌埠汇名堂中医馆向为企业及同学们提供平台的主办方表示衷心的感谢。“学生们走出校园,来到医院进行暑期实践,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知识,也能增长见识、锻炼能力。”蚌埠康视眼科医院院长甘玲萍说。
“看到学员们放弃了假期和同学和家人团聚的时光,冒着高温早出晚归,选择来到实习单位进行暑期实践活动,并且能坚持到最后,感到非常的感动。”汇名堂中医馆副总经理汪斌表示,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觉了解并加入中医的队列中,传承这一古老而深邃的中国文化而感到欣慰。
“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已成功举办两届,成为蚌埠报业传媒集团的一个公益品牌活动。”结业典礼上,活动主办方负责人做了总结发言,祝贺“筑梦工程2019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圆满成功,并且祝贺高校学子和即将迈入高校大门的准大学生通过此次暑期实践活动,有所获、有所得。“通过活动主题‘筑梦工程’,圆了大学生奋斗的青春梦,也圆了主办方及企业担当社会责任的梦,时间很短,意义却很重大。”
据了解,本次活动主办方蚌埠报业传媒集团,多年以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辟出人力、物力,先后开展了多场公益活动,集聚关爱力量,展现了媒体的“主流、责任、公信、服务”的社会形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