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刘小达(化名)被我市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录取,高兴之余,学费生活费让他发愁。“父母早早离开了我,爷爷奶奶供我上学越来越吃力。”入学时,一笔免学费补助由该校的资助老师送到了刘小达手中,这颗“定心丸”让他轻装上阵、勇敢追梦。
这笔钱来自于2024年安徽省民生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申请助学金。
截至2024年12月底,我市发放非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资助8762.28万元,受益学生55178人。其中,发放原建档立卡学生资金1356.27万元,受助原建档立卡学生8972人。
每一笔资助,都是为梦想加油。在资助过程中,如何保证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如何把每一分钱都落在实处?
在资助困难家庭子女入学工作中,我市多部门联动协调,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出台了《蚌埠市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实施办法》《2024年蚌埠市学生资助工作要点》,及时向困难家庭送去温暖,帮助困难学子成长成才。
为了让更多人得知这一惠民政策,确保资助不漏一人,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广泛宣传,严格执行三级评审认定程序,探索形成“四精”工作模式,即资助对象精准、政策宣传精准、政策落实精准、资金发放精准;建立“双保险”工作机制,并实施“双回路”精准识别,依据学生资助系统及人力排查,精准识别资助对象……种种有温度、暖人心的做法,收获许多点赞与好评,也让资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建成“智慧资助”系统,在资助资金发放同时,以“三个百分之百”“三个零误差”为根本原则,同步于学前教育、普通高中、中职学段、建档立卡四系统进行数据录入,做到不落项目、不掉学校、不延节点。并在现有精准资助基础上,探索更赋人性化的资助新方式。
日益健全的学生资助体系、更加暖心便捷的服务保障,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增强自强不息的奋斗动力——
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李尚凤,出生在我市一个偏远的农村家庭。初三那年,父亲因腰扭伤住院治疗,家中不仅失去经济来源,还背负外债。照顾父亲、带好妹妹的责任让李尚凤变得更加坚强,学习更加刻苦。2023年,她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植物病虫害防治”赛项一等奖。
2024年5月4日,李尚凤成为安徽省中职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代表,登上了《人民日报》。她说,感谢新时代,让技术和技能成为抵达梦想彼岸的底气,她会继续努力,稳步前行。
李尚凤的励志故事,激励着更多的学子努力追梦。
“感谢国家的资助,让我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在2024年蚌埠市“诚信教育”进校园暨“助学铸魂”励志成才宣讲活动中,学生陈小明(化名)说,父亲有听力障碍,母亲生活无法自理,家中重担全落在奶奶身上,记忆里,奶奶总是劳作到天黑才回家,想快点长大,替家人顶住这一片天。
“在惠民政策的帮助下,农村有了新面貌,我的家庭也受益巨大。”陈小明告诉记者,父亲的残疾补贴,奶奶看病的医保,还有他的助学金,点点滴滴都是国家对困难家庭的关怀。而他在心中早就播下了感恩与责任的种子——将来一定要用知识、行动来回馈社会,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融媒体记者 周芳林 通讯员 李 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