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涂山汇考(摘要)

2024-06-07 16:30 蚌埠发布客户端  

涂山氏为禹之妻族,而陶与禹共辅虞舜。禹受禅之后,皋陶为禹之重臣,禹曾拟禅位于陶,因其早逝又欲禅位其子伯益。后虽因故而终致禹子启袭位,但毕竟分封了陶诸子。看来禹与陶之间并非仅仅是同僚和君臣关系那样简单。笔者经研究发现:皋陶的氏族即涂山氏,他是禹之妻族的酋长。涂山是涂山氏及其后裔所崇拜的神山,随着其族裔的迁徙而将这种山岳崇拜带往各地,从而在不同的地方留下了涂山及相关的传说。

一、涂山氏与皋陶族氏的地望相合

涂山氏的地望,《楚辞·天问》洪兴祖补注引苏鹗《演义》云:“涂山有四:一者会稽(今浙江绍兴);二者渝州(今四川重庆);三者濠州(今安徽凤阳);四者宣州(今安徽宣城)当涂县也。”其中,宣州当涂县即今安徽当涂县,乃东晋时淮滨当涂县(今安徽怀远县)居民流亡至江南于湖县(今芜湖市)境而设置的。濠州说认为涂山即今安徽怀远境内的当涂山。《水经·淮水注》《吕氏春秋》:“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故江淮之俗,以辛壬癸甲为嫁娶日也。禹娶在山西南;县,即其地也。”今本《吕氏春秋》虽无此文,但其《季夏纪·音初》篇云:“禹行功,见涂山氏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侍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此处记载完全可以与本书的佚文相印证。主此说者,还有《帝王世纪》《说文》左传》水经·淮水注》及《江水注》。《汉书·地理志》于九江郡当涂县

下亦云:“应劭曰:禹所娶涂山,侯国也,有禹墟。《吕氏春秋》对怀远涂山说的记载,时间最早,并且此书还记有江淮民俗与“实始作为南音”的“候人兮猗”为证,证据最为确凿。汉唐间主此说者也最多,再结合“禹巡省南土”“禹南省”等记载来看,此说是可信的。特别是东汉应劭所注释的“禹墟”即今禹会遗址,说明此说在其他诸说中证据是最有力的。今涂山一带尚有许多关于大禹传说的遗迹,诸如“禹会村”“黄熊庙”“防风冢”“启母石”“禹王宫”等也可作为佐证。当时,禹的势力中心在汝、颍上游及河洛一带,他沿颍水南下治水,就地娶涂山氏女,以婚姻为纽带与东南夷人结成政治、军事联盟,从而有效地予以控制,是发展有夏大业的重要举措。因而治水成功后,禹才能“合诸侯于涂山”,才有“执玉帛者万国”@。涂山之会确立了禹在诸侯中的统帅地位,是诸侯臣离的标志,为夏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夏王朝的亡国之君桀之所以流亡这一带的南巢,与该地国族原是夏的联盟也是分不开的。

涂山一带有不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其中刚好在涂山之南的禹会村(禹墟有一面积达 50万平方米的遗址,尽管破坏严重,但从出土器物仍可看出其既有自身特色,又有受龙山文化影响的痕迹,与涂山氏的地望、时代及文化特征都是吻合的。在离此不远的固镇马楼南城孜更发现面积20万平方米的同类遗址,很可能就是涂山氏居民活动的遗存。

虞夏之际皋陶族氏的所在,与涂山氏的地望相一致。这可从皋陶的崩地与葬地均在今安徽六安一带,都靠近涂山氏的居地--今安徽怀远涂山而得到证明®而且皋陶诸子的封地英、六、许及其后裔费、葛、梁、徐、南巢等的分布也都在此涂山周围。


二、皋陶为涂山氏首领,涂山是皋陶族氏及其后裔所崇拜的神山

皋陶后裔以涂山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的根本原因是:涂山是皋陶族裔所崇拜的神山,是其祖庭--涂山氏的居地;涂山氏即皋陶族氏,皋陶实为涂山氏首领。皋陶后裔除了分布于此涂山之南、江淮之间的舒夷外,还有分布于淮泗一带的徐夷。笔者《徐夷迁徙考》一文考证说明:徐字在古文字中有余、 、涂诸种写法本字当作余,徐、涂二字可通转,原为一字,为徐夷族名;徐、舒亦相通,徐、舒及涂本为一字。因此,从狭义来说后世虽由于分支族系和地域的原因面有徐:之分但从广义来说,徐夷和舒夷至陶族氏的其他后裔均可概之日徐责

是徐夷的前身,涂山亦可作徐山乃至余山。有学者通过对1981年在浙江绍兴坡塘狮子山东距禹陵5公里处出土的制器铭文解读分析,说明春秋末,居于淮泗一带的徐国被吴所灭后,徐中的一支向东逃投吴国之敌越国。这一支退逃到今绍兴一带的残徐,在吴的敌国越的保护下,发晋不忘灭国之忧耻,继续保持徐夷的传统祖俗。由此,我们认清了这样一个事实东逃越国的这支徐夷为了“丩津涂俗”,必须按祖法祭祀上帝祖先,因而将原先淮河流域的山岳崇拜带到这里。从而将其居地的山视为神山,就地进行祭祀活动也命其名曰“涂山”(或徐山),以示继承祖俗,不忘忧耻。后人不知其故,便因涂山之名和涂山氏后裔崇拜之故,而渐将大禹和涂山氏的种种传说附会其上,甚至又附会禹穴、禹陵等故迹。这是绍兴涂山说的真相。

从此处涂山崇拜首先可追溯到淮泗之徐。《清一统志·徐州府》:“徐山有二:在铜山县南七十里,《隋书·地理志》:彭城有徐山’;一在邳州西南,《博物志》:徐山在武原县东十里。””当时徐的都城在今安徽泗县北,铜山是它的北境,此处之“徐山”(即涂山)应即徐人所崇拜而祭祀之神山。至于武原(今江苏邳县西北)之徐山,据张华《博物志》七《异闻》《徐偃王志》所记,乃因徐偃王“逃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上,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后遂名其山为徐山。山上立石室,有神灵”。从后一句来看,还是与徐夷后裔祀祖有关。可知,江山的徐王山、徐山传说是从这一带搬过去的。而徐之祖庭在怀远之涂山,所以追溯淮泗之徐山(涂山)崇拜的源头,还是虞夏之际居于怀远之涂山一带的涂山氏。

(李修松撰稿 安徽省政协副主席。选自王绍义主编《大禹文化资料荟萃》,原载《中国史研究》1999年2期)

[注释]

①《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淮南子·精神训》《吕氏春秋·恃君览·知分》。

②《左传》哀公七年;《淮南子·原道训》《帝王世纪》等。

③杨益锋:《蚌埠市先秦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文物研究》第6辑,1989 年年。

④详见拙作《徐夷迁徙考》《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


93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