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创城国考的“蚌埠表达”

2020-09-11 08:13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余小乔/文 刘晨/图                                                                                                                            

礼让斑马线,交通更有序。摄于胜利路三院门诊部附近。                                                                                                    

延安路社区通过签名等形式向居民宣传文明创建常识。   

     阅读提示

2015年4月3日,蚌埠召开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正式宣告启动全民创牌工作。

2017年11月17日,经过一番严格测评,蚌埠最终以全国第九、全省第二的名次,一举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招牌。

在创牌与守牌的这六年,随着“整脏”“治乱”“纠差”“补缺”等工作深入推进,随着城市管理条例、城镇绿化条例、养犬管理条例、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相继出台,随着“十城同创”及系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蚌埠无论在“功能文明”的完善上、“形态文明”的优化上、“素质文明”的提升上,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回望这六年,创城给蚌埠这座城市以及城市里的人带来的改变,真真切切,肉眼可见。

众说创城<<<<<

葛多举(市文明办主任):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内可以提高市民对城市的满意度,对城市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外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吸引力、竞争力。

诸宗缘(市委党校副校长):文明创建是不断改善基础设施、自然环境、公共服务,提高市民素质、文明风尚、精神状态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城市的文明涵养,让城市的发展实现“内外兼修”。

华培莲(市政协委员):文明体现在各个行业、各个方面,我们不能习惯于在创城中享受春天的“阳光雨露”,而不主动去扫秋天的“落叶枯枝”,要养成“主观文明”的自觉意识。

李蓓(社区退休干部):社区为居民提供群体性活动平台,既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增强了社区工作的群众基础。

陈玉英(社区居民):报名社区老年大学舞蹈班后,体型好看了,气质也拔起来了,生活中找到了自信,也更有追求了。社区志愿活动也开始一呼百应了。

谢曜尧(热心读者):创城只是一个形式,教化民风、醇化民俗,让文明之举入脑入心,文明之风成为一种习俗,才是创城工作的题中之意。

钱恺文(交警):随着文明交通宣传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市民遵守交通规则,上个月行人遵守交通信号灯平均值达89%,城市道路机动车斑马线礼让率平均值也近80%。

王莉云(志愿者):现在在路口值勤,发现人们的规矩意识比以前强多了,基本不需要我们劝阻和说教,一个手势就搞定了。

赶 一场“软硬兼施”的创城国考

如今,在街头巷尾,在农贸市场,在居民小区,甚至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都能清晰听到蚌埠文明花开的声音。

9月7日,新的一周开启。龙湖春天北门门禁处,几辆私家车在接连的抬杆落杆中,排着队依次开出,全程没有一声喇叭叫。几十米开外的公交站台前,128路公交车徐徐停靠,几位领着孩子的老人抬步上车。“大爷,坐这吧,慢点。”“谢谢,谢谢。”“小孩,坐这里。”“不用不用,前面就下了。”更多人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完成了有温度的交流。

待大家扶牢坐稳,车子缓缓发动,司机师傅亦是满面春风:“这几年,我们发现乘客变得比以前平和多了,很少有人为了上下车那点事发生争执。”

文明,如雨露般浸润到人们的肌理,也让人们通过身边实实在在的点滴变化,感性地触摸到了文明的美好——

“工作原因,无论是过朝阳路淮河公路桥、大庆路淮河公路桥还是解放路淮河大桥,从华灯初上到行人寥寥,我总能看到晚归的交警、在街面上巡查的城管队员、弯着腰不停捡拾垃圾的环卫工人,还有无处不在的红马甲志愿者、市政工人、共享车辆整理员。每每看着他(她)们总觉得生活很踏实、很安全,套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叫很有满足感、获得感……”这是市民谢曜尧用文字抒发出来的真实情感。

“‘文明交通’提升出行守法率,机动车礼让行人礼让率平均值近80%,行人遵守交通信号灯率平均值达89%。”这是市交警部门对上个月全市文明交通行为的数据监测和测评结果。

“老旧小区的环境整体提档升级了,穿睡衣上街的、乱闯红灯的明显少了,车辆礼让行人的自觉性更高了,街头巷尾的卫生死角消失了……”这是干了几十年社区工作的谢春玲对身边变化的细致观察。

这些向美向好的转变,是怎么实现的?答案自然与那场始于2015年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密切相关。

犹记当年,3月26日下发创城决定,当日即成立创城工作指挥部,设立城市功能完善、城乡环境整治、素质文明提升等七个工作组。4月3日召开动员大会,会上印发创城实施意见、重点区段包保方案,下发创城第一批重点任务清单,规定完成时限,确定责任人。紧接着,从市区到县域,从城市到乡村,从市级领导到社区干部,“一把手”工程非创城莫属。具体工作中,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配套服务供给,是人居环境改善还是民生项目保障,“全域文明”概念始终如影随形。

很快,全面治脏、重点治乱、铁腕治霾、活水增绿行动渐次展开,文明县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市场、文明新风尚创评活动相继开展。如今回头看,公交车换新,菜市场换容,老旧小区换颜;街角公园变多,绿道拉长变浓,珠城夜晚变亮;免费的去处越来越多,免费的服务越来越优,人们的笑容越来越美,已然是一派和谐美妙的文明镜像。

而为了推动城市文明创建工作走上规范化、法治化轨道,我市在获得地方立法权之后,已经围绕创城先后制定了城市管理条例、城镇绿化条例、养犬管理条例、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直面创城工作涉及的硬件改造和软件提升的方方面面。

答 一张“高质高分”的上榜试卷

创城难,守成也难。在市委党校副校长马同金眼里,守成的过程也是创城。

经过三年一个周期轮回,我市在2017年拿到的国家级荣耀,如今又到了复评验收之时,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敷衍。特别是那些把方向、掌主舵的人,更得满血作战,大意不得。

何啸黎是负责为创城测评体系中的“实地考察”板块把持风向的关键人物,“实地考察”的得分在创城的满分试卷中占四成,另有20分的“问卷调查”,实际上也与实地考察的具体表现正相关。

自从接下这项艰巨任务,何啸黎的上班时间,不是在各个样本点上实地考察,就是在去样本点实地考察的路上。

“我平时都不穿带跟的鞋,嫌累!”9月8日,何啸黎放弃午休,在办公室与记者聊起了她履新市文明办副主任以来的工作日常:去年4月到市文明办报到,恰逢国检复评进入关键期,负责的主要工作就是如何确保国检组来蚌复评时在“实地考察”环节少扣分。怎么才能少扣分?她说,只有让自己沉到基层各个点位,对照测评标准挨个查找问题和不足,并督促完成各个点位上的清脏、治乱、补差、增靓工作,才有可能少丢分,直至不丢分。

一年多来,她也是这么做的。为了弄清家底,她对全市95个社区、800多个生活小区和N多背街小巷进行了一番细致梳理:300多个物管小区怎么监督管理,200多个老旧小区如何消除顽疾,余下的单体楼、自管楼如何激发创建合力……因为实地考察的随机性,她把这部分创建考评看作是“没有样本点的全域创建”。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她大多时候会带着“大家来找茬”的心理下沉到各个点位,会自己拿着手机拍下带有问题的点位细节,然后直接向点位负责人问责,或者共同商讨解决方案。鉴于测评标准在今年7月把“对社区环境的评价”调整为“对社区工作人员服务群众的评价”,她为了掌握最真实的基层服务情况,有时也会假扮成办事群众,查访工作人员服务群众的种种表现。

她说,国家在看到全国各地文明城市创建的硬件基本达标之后,将部分测评项目转移到服务、内涵和素质建设上来,是非常科学和正确的。在她眼里,文明不应该只局限于肉眼可见的层面,还应该通过内涵建设把文明因子植入百姓骨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直至人们养成“文明自觉”。

马同金曾经领衔过蚌埠创城工作,也亲眼见证了蚌埠颜值和气质发生蜕变的全过程。他同样认为,在全市文明创建已经从粗放状态转入精细化、法治化的今天,只有不断提升市民素质、规范市民行为,才能为持续推进文明创建工作获取源源不断的内动力。

事实上,早前启动的“诚信蚌埠·孝善珠城”系列活动,从公民道德入手,抓住人们普遍关注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引导人们弘扬真善美、贬罚假恶丑,找准了强化市民价值认同的切入点,实际上就是提升蚌埠软实力的重要举措。通过搭建公益广告展公共文明行为、知识竞赛比公共文明行为、“书香蚌埠”育公共文明行为、家风家训传公共文明行为等12个载体,组织“千名干警上路面”“万名司机礼让斑马线”“美丽蚌埠环境1+1”等常态化活动,让市民的文明意识有了明显增强。

2019年,我市又以提升市民素质为抓手,着力推动公共文明行为促进行动,集中民智民意出台了公共文明行为八条。其他诸如道德模范巡讲、文明单位进社区、“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娱活动,在创建为民利民惠民思路指引下,也不断会聚起文明大能量。

蓄 一股昂扬向上的基层力量

9月8日下午三点不到,一群穿着舞蹈服、画着淡妆、身姿婀娜的阿姨,陆陆续续走进喜迎门小区二楼的舞蹈室,换上舞鞋,打开空调,拉起窗帘,放上音乐,就开始翩翩起舞。一曲《张灯结彩》的歌伴舞结束,阿姨们又各自散开,推敲起舞蹈细节来。

社区工作人员孟凯介绍,这群阿姨是社区老年大学舞蹈班的学员,平均年龄在50+。领头的李蓓阿姨是社区退休干部,为发挥余热,2016年在喜迎门小区创办了老年大学,带领一帮社区老姐妹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为什么利用小区办公用房开办老年大学?喜迎门小区有自己的现实考量。原来,该小区的构成极为复杂,既有拆迁还原房,又有廉租房、公租房,还有某企业整租住房和其它商品房,住户来自四面八方,管理难度极大。

为了强化小区管理、打牢群众基础,“把小区用房打造成有温度的活动室,把社区居民吸引到活动室里来”成为喜迎门小区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一步。“我们希望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依托,通过组建一支队伍,带动一批家庭,进而辐射一个社区,以此推动开展群众工作。”何帅帅坦言,很多时候,社区里的工作要靠这些充当了“喉舌”和“吹鼓手”的阿姨们帮忙摇旗呐喊,提供支持。

今年60岁的王学芹是舞蹈班的老学员,她深知“共植文明花,同享幸福城”“受惠于社区必反哺于社区”的道理。她说,“社区免费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场所和环境,让我们有机会参与到一些活动中。被看见、被需要,这种感觉很好,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社区工作多尽点心力?”

而现实中,看似细枝末节、上不了台面的社区工作,正是很多大事要事的原点和落点。文明创建工作,更需要依靠这部分原生的基层力量。

“今年疫情暴发最严重的时刻,社区通过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的执行力,已经交出了理想的答卷。城市文明创建,也一样不能小觑社区的力量、社区居民的力量。”马同金感慨,检验创城成果如何,“社区人”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是最好的评判指标。“社区人”表现的正面、积极、阳光、向上,创城的结果就肯定不会差。

如何让“社区人”的自然表达时常正面、阳光?市文明办主任葛多举认为,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文明创建的红利和成果很关键。“这里所说的红利,既包括社区自身服务的提档升级,也包括社区周边‘15分钟生活圈’的打造与完善。”他说。

而在全国文明城市的“创”与“守”中,集众之力、聚沙成塔,是需要每时每刻遵循的逻辑。

“每个人都应该拿出一种舍我其谁的姿态,投身其中。”市政协委员唐敏说,每个人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为创城助力。比如,作为卖菜摊主,保持摊位整洁就是创城;作为小区保安,日夜值守保一方平安就是创城;作为环卫工人,保持路段洁净就是创城;作为行人,不闯红灯不违反交规就是创城……

一句话,众人划桨开大船,不可忽视每一个小我的力量。全国文明城市,靠的就是每一个小我的付出和自觉。      (完)                                                                                                             

227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