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我这个统计员享了大数据的福”

2020-11-27 09:02 蚌埠新闻网  

■话题背景     

“您好,我是人口普查员,今天我们来您家做下登记,感谢您的配合。”11月1日起,蚌埠城乡千家万户被敲开的门前,都出现了风尘仆仆、彬彬有礼,有时也略显疲惫的人口普查员。

近一个月时间里,全市1.6万名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将这项工作高速推进——目前我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已经完成了“短表”登记工作,“长表”的登记也已进入尾声,12月起即将进入比对复查、数据质量抽查阶段。

“大国点名”这项宏大事业是怎么做到“一个都不能少”的?为了摸清人口的家底,除了风雨无阻的奔波,普查员们还要反复耐心解释,甚至夜以继日蹲守。而一个月以来耐心细致的付出,也让他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城乡居民生活的改善,感受到了居民所思所想的变化。做人口普查员是种什么体验?分别来自城、乡的两位人口普查员很有话说——

蚌埠新闻网记者 郝玉琳/文 刘晨/图       

固镇县王庄镇人口普查业务指导员、首席统计员 戴洪升       

  “现在搞人口普查,手机要用得溜”

记者:您好!作为全镇的业务指导员,您一定对王庄镇的情况比较了解,开展人口普查是不是很方便顺利?

戴洪升:我们王庄镇有13个村,再加镇南和镇北两个居委会。全镇人口在43000人左右,这其中有一半吧,我们普查员都认识,所以确实算是比较顺利。不过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家的配合度很高。从7月中旬,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准备阶段,我们就开始宣传,提高住户的知晓度了。全镇划分了117个普查小区,挂横幅啊,张贴国家人口办的普查公告,贴宣传海报和图,给每家每户发放“致住户的一封信”,都发到了。有大屏的村,我们还用优盘复制了国家发的人口普查宣传视频在电子显示屏上播放,另外镇上、村里,都用广播每天早中晚三遍地喊,街道上的巡逻车,每天巡逻的时候也宣传好几遍。总之是用遍了各种方法吧,提高大家对人口普查的认识,所以1号正式入户开始后,居民基本上都很配合。到15号左右我们短表已经全部登记完了,目前在进行长表登记,虽然长表要求提供的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丰富,但是要求月底之前登记完也没什么压力。今年这登记的过程快太多了,我印象中上次“六人普”,光短表就忙了差不多两个月。

记者:您参加过两次人口普查了?您觉得这次的速度为什么能够这么快呢?

戴洪升:“六人普”我参加过,“五人普”算是经历过。我觉得这次这么快,技术手段进步了肯定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数据应用嘛。以前搞人口普查都是拿个纸质的表,挨门挨户地填写。拿回来之后还要在计算机上一个一个录入,再统计、计算,这个统计计算过程太耗时了,计算器捣了几天几夜都算不太清楚,然后自己再反反复复地核对,这得花多少时间?现在都大数据了,我们只要录入登记上的基本信息,统计、计算这样的过程,后台直接汇总处理好了,直接出统计结果,而且误差跟以前比非常低,像我这样负责统计的,真是享了大数据的福了。后期的环节上,还能更多地节省时间,怎么说呢?长表登记完,后面就是全国的信息比对过程。比如说,户籍在我们王庄的一个人在南京务工,我们登记报上去,后台大数据会自动跟南京那边的信息进行比对,如果有误差,系统会自动把误差信息发到普查员的手机上。然后我们普查员再次上门,去核对、纠错。以前这个环节都还是走传统的流程,中间的过程就长了。

记者:这样的流动人口多吗?他们的信息登记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吧?

戴洪升:王庄去外省、外市务工的人比例其实是在下降,但是总量还是比较大的。这种“户在人不在”的情况,我们就要求必须和他本人联系上,不能只问问家里留守的老人,他们提供的信息太粗略了。比如,很多老人只知道儿子媳妇“在杭州”,甚至只知道“在浙江”,有的连电话都没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通过他的亲戚、朋友,家族的微信群,各种方式吧,要到他本人的电话或者微信,和他本人联系上,这样才能问清楚例如“打算要几个孩子”“收入情况如何”这样的问题。而且现在很多人即使和他本人联系上了,他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居住的是哪个街道、社区,那我们就让他发位置定位,我们来查。所以现在搞人口普查呀,手机一定要用得溜。

“原来一味往外跑,现在留在本地的越来越多”

记者:您刚才提到,镇里去外省市务工的比例下降了,这是您在人口普查中观察到的变化?你了解到现在大家务工的收入怎么样?

戴洪升:是的。“六人普”的时候,大部分劳动年龄人口,都在沿海地区务工,说实话那时候就算想在本地务工,岗位确实也少啊。这几年,我们蚌埠铜陵产业园里兴办了不少厂,镇上也开了一个编织袋厂,一个消防器材厂,一个木门厂。本地有挣钱的岗位了,留在本县、本市务工的,慢慢就多起来了。收入方面肯定是大幅度提高,去沿海地区能拿到六七千吧,在本地正常能拿四千多,如果愿意加班也能拿到六千左右。所以原来是一味地往外跑,现在是越来越多的人留在本地务工了。

记者:通过普查,您还观察到了一些什么变化呢?

戴洪升:我们感觉到,这次被普查对象的文化程度,明显比上次“六人普”提高得多。2010年的普查,20岁左右的年轻人,小学毕业的还有不少,初中毕业的比较多,现在呢?大多是高中,中专水平了,还有不少大专、本科的。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了。

另外收入提高了,大家的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比如妇女的就业率,我观察是明显在提高。十年前劳动年龄的妇女只在家带孩子、看着地的,还是比较多,现在土地基本都流转了,除非是小孩实在没人照顾,一般女同志也都在工作。大家现在的想法是,只要能就业,没人愿意在家呆着。只要出去就业一个月都几千块钱,在家呆着没有钱花。再比如,留守儿童正在减少,以前大家都往外跑,说白了就是只奔着钱去。现在哪怕少挣点,很多人还是愿意留在本地,这样至少每周都能回来看孩子,孩子教育能管得了。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意识到,老人对孩子的教育管理不行。现在普遍的想法是,跑得太远打工,虽然当时挣钱见效快,但是长远看不利于培养下一代,还是让小孩念好书最重要。

记者:现在居民对孩子的教育规划是什么样的?

戴洪升:十几年前,镇上很多人都会说“小孩念书念到初中毕业就行了,不用再念了。当兵去,或者打工也能挣两三千呢。”现在我们普查对孩子教育的规划,几乎没人再这样想了。初中毕业已经不符合参军条件了,至于打工,大家现在觉得,初中毕业只能做流水线上的普工,不仅工资低,而且没有技术很难有什么前途。不管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如何,大家都在努力挣钱,让孩子读好书。有点条件的都想把孩子送出去上学,离开王庄,去县城、去市里受教育。我前段时间到村里普查时,一个贫困户,不到四十岁的妇女在家看着两个小孩上学。我问她为什么不出去打工?她说“打工是挣两个钱,但我出去打工,没有人看孩子念书,要是念书耽误了,我挣那几个钱全白挣了,一辈子都白干。还不如紧着点过,也要给孩子培养出来。”你看,这观念就变化了。当然,她家也是享受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她不出去打工,日子紧巴点也能过得下去。

所以现在镇上的人,稍微有点经济条件的,都想把小孩送到固镇毛钽厂中学啊、正在搞的汉兴国际私立学校啊、淮上区的123学校啊,还有北大培文学校、北师大蚌埠附属学校,农村地区也有不少孩子上私立学校。这样一来,一个孩子一学期,学杂费生活费就是一万多元,一年两个学期就是3万元左右。就算不上这些学校,很多家长也给小孩补课,先不管补课效果怎样,家长首先认为,钱花了、课补了,心里踏实些。包括给孩子上各种特长班的风气也流行起来了。

记者:对孩子教育越来越重视了,是不是要二胎的意愿也比较强烈?

戴洪升:这可没有。现在我们普查了解的,打算生二胎的挺少的。这方面变化比十几年前那时更大了。我记得本世纪初,我刚上班的时候,大家都撵着、追着,躲着也要生孩子,现在虽然政策放开了,但是大家顾虑很多,觉得自己“不该生”的,还是不生。主要是对孩子培养的标准提高了。以前哪有什么想法,拉扯大了就行,现在都考虑,不仅要给孩子抚养成人,还要供出来读书,尽量培养成材。那要两个孩子负担就太重了,承受不起。所以大多数家庭都是持非常谨慎的态度,考虑自己能不能养得起、养得好。

【记者手记】

走在冬日的冷雨里,面容瘦削的戴洪升精神头十足。已经在王庄镇工作了二十余年的他,做过包村干部,从事过计划生育工作,五年来干着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同时兼做农产品安全检测,还负责人口普查和农业普查。王庄镇人口、经济、产业的样样数据,居民的就业、教育、生育的种种变化,他都如数家珍。把根扎在王庄,让他见证着这里的日新月异,居民观念之变,让他眼睛里透出对乡镇未来的憧憬。                                                                                                                    

185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