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产业“压舱”,提亮小康底色

2020-12-04 09:37 蚌埠新闻网  

记者 余小乔/文  刘晨/图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

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操作显微共焦激光拉曼光谱仪进行试验。

【阅读提示】

从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小康社会”蓝图,到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2012年十八大报告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奔小康”成为全社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一致的目标和行动。

船有压舱石,秤有定盘星。在逐梦小康的漫漫征程中,经济发展的深度和高度无异于“压舱石”、“定盘星”,能否实现小康完全取决于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

近些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叠加上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皖北地区和淮河流域中心城市以及整体纳入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合肥都市圈规划范围,跻身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等各种政策机遇的利好,蚌埠这片土地的经济活跃度越来越高,经济体量越做越大,用最直观的经济数据——地区生产总值来看,递增之势一目了然: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8.1亿元,到2015年,这一数字翻番成1253.1亿元,2019年,该指标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57.17亿元。

而从经济运行总体看,工业经济稳中趋优、战新产业快速成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逐渐完善,已经年复一年成为蚌埠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它们抱团发力,在开创新时代美好蚌埠现代化建设征途上一直前进,不断为蚌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色添彩。

【工业突破】

◎把工业强市作为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工业的“一号工地”

◎截至2019年末,全市规上工业企业1105户,规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438.8%

作为非资源型城市,蚌埠发展靠什么?

历届市委市政府在思考这一“必答题”时,均将推动工业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提出“工业兴则城市兴、工业强则城市强”“工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明晰了工业强市、产业立市的城市经济发展脉络。进入“十二五”,更是出台《关于聚焦工业突破冲刺第一方阵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5116”工程加快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加快工业突破做出系统部署。

“认识到蚌埠作为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最大的优势和潜力在工业,未来的希望也在工业,同时,加快建设‘两个中心’的关键和基础也在工业,于是近些年,市里把工业强市战鼓擂得更响,把工业强市旗帜举得更高,提出工业强市是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推动实现蚌埠工业再创辉煌。”说这话的是市经信局总工程师解义平。他告诉记者,从蚌埠工业发展的现状,不难梳理出以下几点:工业经济稳步趋好,回升基础不断巩固,重大项目支撑增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营商环境更加优化。

这些概括性的文字表述反映在统计学数据和柱状图表上,则是一派“昂扬向上的走势”——根据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蚌埠工业生产总值96.99亿元,五年后是260.95亿元,再五年后是519.67亿元,到2019年是688.77亿元,十四年翻了近三番。

而在这些年,蚌埠倾力推动资源向工业集中、服务向工业聚焦、政策向工业倾斜,启动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和行动计划,包括“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千干扶千企”活动、工业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千企千亿”改造升级计划、工业攻坚年行动计划,出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民营经济发展35条、降成本新16条、县域工业10条、机器人10条等系列政策,构建了领导联系—干部挂点—企业联网—专题诊断四维立体服务机制和重点项目一张图调度系统,实现了市领导联系推进、分层分级调度和横道图+施工图、线上+线下精准调度。

开发区作为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引擎和载体平台,长期以来,一直以聚焦产业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为依托,加速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增强经济竞争力。2018年,全市开发区规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72.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13.2亿元、财政收入94.6亿元,开发区已不折不扣地成为推动引领蚌埠区域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开发区应城市发展而生,也为城市发展助力。”蚌埠高新区管委会总经济师董磊以高新区为例,向我们解读了开发区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他说,蚌埠高新区建区26年来,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发展的“一号工地”,推动实现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在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逐年上升,从2014年的第72位上升至2019年的43位,且连续四年位居前50强;在2010年后新升级的100多家国家高新区中,位居前5名。经济实力大幅提高——从2013年到2019年,GDP总量从67.3亿元增长到153.8亿元,累计增长129%,年平均增长14.8%;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18.3%;企业数从1520家增长到4000家,翻了2.6倍;规上工业企业增长到125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长到77家;主导产业持续壮大——形成以硅基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四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80%以上。

来自市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蚌埠规上工业企业1105户,规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438.8%。

【双轮主导】

◎硅基、生物基在蚌埠工业布局中既有量又有质,是蚌埠建设“材料之都”的重要支点

◎走创新发展之路已成蚌埠经济发展新特征,成果就地转化也是发展新趋势

如今,那些长期关注关心蚌埠经济建设的人士,时不时会从嘴里蹦出几个独属蚌埠的“专有名词”,比如“两基”、“三链一群”、“两聚一塑”等等。这些说的其实是蚌埠之前和现在及将来致力打造的“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

所谓的“两基”,说的是硅基和生物基两种新材料,“三链一群”说的是硅基领域的新型显示、光伏玻璃、特种玻璃产业链和泛石英材料产品群,“两聚一塑”说的是生物基领域的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脂、热塑复合材料。由它们组成的双轮,率先承担起全市两个千亿产业攻坚的使命。

“两基目标的设定,源于蚌埠在两个产业上已经形成的历史积淀和产业优势,源于可以预见的市场潜力和未来前景,源于各自的龙头示范和带动引领。”市发改委二级调研员杨祖彬表示,两基产业已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创新水平领先、产业规模靠前、具有国内重要影响力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拳头产品占据国内重要市场、众多产品新技术完成开发、部分产业化项目已经或即将实施的生物基材料产业集群,“在蚌埠工业布局中既有量又有质”。

从最近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看,2018年,全市硅基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比2017年增长22%,2019年前10个月突破400亿元,全年增长率也在20%以上;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300亿元,比2017年增长23%,2019年增长25.6%。

“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基新材料产业,目前已集聚了24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根据我们测算,2020年形成600亿元产值并不难。”丰原集团副总经理陈礼平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只要解决好下游产品开发应用问题,三至五年内突破千亿、八至十年内达到5万—6万亿元销售规模,不是不可能。

他所说的下游产品,包括纤维系列的纱线、织布、印染和服装行业,以及可降解塑料系列的吹膜、注塑、片材、发泡、滚塑、3D打印、医疗材料等行业。

同样的短链、缺链瓶颈,也出现在硅基新材料产业。鉴于此,我市提出以钉钉子精神抓两基招商引资“一号工地”建设的要求,举全市之力、下非常之功加大两基产业链招商、终端产品招商力度,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产业项目“谈起来”、“落下来”。

过程中,还严格树立“项目定了干,一切手续我来办;项目开了工,一切服务我跟踪;项目投了产,一切困难我来管”理念,全面落实重点工作、重大项目一周一分析调度、一月一督查推进机制,通过实施项目提质增效、标杆企业培育、创新能力提升、人才集聚、金融与产业融合五大工程,打造“强强联手”“群英荟萃”的“两基”产业生态。

蚌投集团及其下属基金也围绕两基产业发展战略,以多种方式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仅“十三五”以来,就已对硅基产业项目投资和借款19.46亿元,对生物基产业项目投资和借款合计11.45亿元,“新设基金拟投项目也聚焦两基产业重点项目,力争做到持续支持。”蚌投集团负责人在谋划“十四五”基金投放时如是说。

与此同时,两基的“领头雁”通过自主创新攻克下的核心技术,就地转化后又反过来拉升了它们在行业的高度,为行业发展提供“给养”。比如“蚌院系”极薄浮法电子玻璃工艺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实施,成功拉引出0.12毫米超薄电子触控玻璃,实现了从“超薄”到“极薄”的跨越,打破了国外对电子信息显示行业上游关键原材料的长期垄断;“丰原系”自持的从乳酸菌种、发酵、提取、聚合及下游聚乳酸纤维和聚乳酸塑料制品的全产业链技术,坚定了它要打造全球最大生物新材料产业基地的信心。

【三产融合】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构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体系是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四年扩大,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逐年缩小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不仅事关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且在更深层次上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要素流动、产业集聚、市场形态乃至城乡格局产生积极影响,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对于农业大市蚌埠来说,尤其如此。

多年来,我市坚持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坚持把三产融合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头戏,探索实施了一批一二三产融合互动项目,并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化发展闯出一条“接二”“连三”的新路。

如今回头望,以台湾大成集团为龙头带动的固镇亿只肉鸡,以争华食品集团为龙头的百万只肉羊,以现代牧业为龙头的4万头奶牛养殖加工,以米老头食品为龙头的年产5万吨糯稻食品,以新希望六和公司为龙头的200万头生猪养殖加工一体化项目,已成为全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典范,有力带动了主导农业产业集聚发展。

“产业融合不是简单做拼盘,其背后是利益的联结,拉紧拉实农民和产业之间的利益链条,把农民嵌在产业链里。”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负责人葛春晖认为,打造一批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区,对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无缝对接的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益处多多。

在打造一批三产融合示范区的基础上,我市全面启动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仅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累计销往沪苏浙地区农产品总额已有120.8亿元,其中,怀远县糯稻产品销往沪苏浙地区销售额21.6亿元、蚌山区乳产品销往沪苏浙地区销售额0.82亿元、全市11个省级示范基地累计销往沪苏浙地区农产品销售额约13亿元。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农业触网求变的道路已然明朗,“电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在我市也日渐成熟,以产业扶贫为第一要务发起成立的陡沟村“农粮驿站”,是其中最好的典型:利用互联网+自下而上将农户特别是贫困户自种自养的农产品实现上网,不仅带动陡沟村村民从事订单生产、加工就业、快递运输,让全村村民收入由单一种植收入增加为土地流转收入+订单生产收入+务工收入+分红收入,还通过订单采购,带动全县上万户贫困户稳定生产、稳步增收。

来自国家统计局蚌埠调查队的数据显示,2016—2019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四年扩大,分别为9.0%、9.4%、9.8%、10.3%,由2016年的12591元增加到2019年的16666元,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逐年缩小。

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也真实记录下一、二、三产联合发力后,产业结构和产业增加值调整情况: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1:51.2:33.7,到2019年调整为11.4:41.1:47.5;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中,2015年一二三产增加值依次为188.6亿元、601.0亿元、463.5亿元,2019年分别为234.32亿元、845.87亿元、976.98亿元。    (完)                                                                                                                

227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