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背景
家家户户“菜篮子”,以食为天百姓事。蔬菜瓜果、鸡鱼肉蛋……“菜篮子”连着千家万户,是民生保障的大事。春节临近,“菜篮子”消费即将再次迎来高峰。为了市民吃得安心,农民生产舒心,年味儿越来越浓的腊月里,有一群人还在淮畔大地奔忙。和几十年前一样,他们又一次骑上车子,向一个个大棚、一处处圈舍出发……他们不是农民,但却天天和泥土、作物“亲密接触”;他们不养牲畜,却日日进猪圈鸡场;他们每天走村串户,奔波在田间地头,在暑热时节和酷寒天气则更加忙碌。他们就是用科技、用知识同农民并肩作战、共赴前程的生产一线农技员。
韶华不负,白头不悔,只争朝夕,百折不回,他们用青春让农业科技落地,他们用学识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掌舵导航。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期“人物”专栏带您认识两位扎根农村基层三十多年的老农技员,听他们讲述农业科技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又是如何培育职业农民的。
蚌埠新闻网记者 郝玉琳 文/图
聂嵬新
【人物档案】聂嵬新,五河县东刘集镇畜牧水产站高级兽医师。1988年毕业于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牧医系兽医专业。1988年至今的年度考核中,十多次获得优秀等次;1997年3月获市科委市农牧业局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三等奖;1999年3月,县人民政府记三等功;2001年被中共五河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获五河县人民政府嘉奖;2004年被蚌埠市人民政府授予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年被评为高级兽医师。
“养殖户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记者:聂老师您好!听说您在这个岗位工作三十多年了,还记得刚工作时的状态吗?您一直都在东刘集镇?
聂嵬新:记得。我1988年毕业于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现安徽科技学院)牧医系兽医专业。那时候本科生还比较稀罕,所以其实我可以去外地的县城工作,但是我放弃了,回到了家乡五河县东刘集镇,在基层畜牧兽医工作岗位上干到现在,马上三十三年了。
东刘集镇离五河县城挺远的,属于五河的“西伯利亚”,所以很多人不愿意来,当年是这样,现在大的趋势还是这样。但是这里是我的家,当年学兽医专业,就是想为家乡畜牧业发展做点事,能让农业效益变高一些,农民收入增加一些,所以我一直守在这里。这么多年,如果想走,机会肯定是有的,我不想,我就觉得,人啊,这一辈子,能把生我养我的地方,哪怕一个小的方面推动进步一点,就非常好了,非常满足了。
从业务上讲,当年我们镇就是五河养猪比较多的乡镇,但是那时候畜牧业品种基本上只有生猪和黄牛。现在除了生猪、黄牛,还有蛋鹅、鹌鹑、肉鸡、蛋鸭、肉羊、稻田螃蟹和虾等。
记者:除了品种的丰富,饲养方式、技术等肯定也大不一样了吧?
聂嵬新:那是肯定。比如养猪,三十年前是家家户户都养猪,但那时饲养条件简陋,就养在房前屋后,简单垒个猪圈,养个十来头猪。现在我们镇都是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没有散养的了。集约化规模经营管理得好,猪生病就少。另外,通过这些年的引导,养殖户对科学防疫的认识也越来越高,降低了猪的病死率,提高了猪的品质。
记者:引导农户科学养殖困难吗?
聂嵬新:吃了亏、看到了身边吃亏的,意识转变得就快。但是看他们受损失,我这心疼啊。比如八九年前,我镇养殖户刘奎发,防疫意识薄弱,那一年他家养了一百多头猪,因为没打疫苗,一场病害下来,死了七八十头,赔了十几万进去。之前我跟他说防疫的重要性,他不理解,一直犹犹豫豫。被现实上了一课后,马上就明白了。他主动来找我咨询防疫知识,经过多次指导,他增强了防疫意识,按照免疫程序注射疫苗,大大地减少了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现在他一年养六七百头猪,每年都能挣五六十万元。
记者:这么说给畜禽打疫苗是您的主要工作之一?您是不是经常要去养殖场?
聂嵬新:是的。我们在办公室时间很短,基本都下村。经过多年的指导和培育,现在养殖户的防疫意识都比较强,他们会主动联系我们去防疫。除了定期防疫,还要随时根据养殖户的情况,给新补栏的畜禽进行补免。有些规模比较大的养殖场,已经是自己打疫苗了。所以我年轻时见到畜禽疾病比较多的现象,现在已经大幅减少。
除了打疫苗,每年都要举行各种技术培训。另外保障食品安全的检疫环节,也是我们的重要工作。要出栏的猪、牛、羊,养殖户报检,我们就要下村,去现场查看、拍照,用仪器测量瘦肉精等主要检疫指标,确定没有问题了,出具检疫报告单、检疫证明,这样,出栏的牲畜才能上路,进入流通环节。虽然我们有规定的工作时间,但是由于销售的批次不集中、不定时,不可能按照上班时间安排。按规定是要提前两三天报检,但是有的养殖户来了订单,马上就要把猪发走,就会临时找我们,立刻就要去做检疫。比如夏天,猪已经装车了,如果不及时开车,在高温闷热的环境容易出问题,我们就基本随叫随到。
“猪恢复了正常,我这心也终于安了”
记者:是不是还要上门给畜禽看病呢。有没有很着急的情况找到您的?
聂嵬新:那找到我了,肯定都是着急的。有一年冬天,也跟今年似的,特别冷。卢圩村的一个养牛专业户找到我,说他家的一头母牛生产后胎衣一直不下,许多办法都用了,包括催产素也注射了,还是下不来,他怕再拖下去牛会出问题。我听说后,赶紧骑自行车到他的养殖场去。那时候条件还比较差,如果是现在,可以把牛牵到室内操作,那时候只能在户外找个地方,把牛拴好,确定它不会伤到我,然后就露天检查,检查之后我发现,这头牛的胎衣需要通过人工剥离才能下来。我就把身上的棉衣脱掉大半截,把胳膊露出来,伸到母牛子宫里面,一点一点仔细把胎衣剥离掉。因为牛的子宫结构问题,加上天气又特别冷,持续操作了近二十分钟,整个胎盘才彻底剥离。我冻得哆哆嗦嗦,但是看着他心里的石头落了地,我也觉得没那么冷了。
记者:那如果集中圈养的牲畜出了状况,是不是会更严重?
聂嵬新:对。有一年夏天生猪养殖户刘西振找我,说他家的猪两三天不吃东西,他自己给猪打了抗生素和清热的针,但还是不管用,他自己都急得吃不下饭了。下午五点多钟我跟着他到了养猪场,发现他在猪圈里挂了整整一排的灭蚊灯,但是圈舍却没有封闭。我就觉得这其中有问题,但是当时因为是夏季,五六点钟天光还很亮,我就跟他说,我们等一会,等天黑了,再过来看,我告诉你猪到底怎么回事。
过了两个小时,天黑下来了,我陪他又到猪圈仔细检查,果然发现几乎所有的猪身上都趴着黑压压成片的蚊子。他之前几次检查都是白天,灭蚊灯吸引蚊子的作用还不明显,所以看不出来,天黑之后再看就能发现,由于他没有使用纱窗封闭,灭蚊灯吸引了大量蚊子,灭蚊灯本身杀灭不了那么多,就有很多蚊子在叮咬猪。猪其实并没有生病,而是被蚊虫叮咬得没有食欲、状态非常差。发现问题之后,我让他马上停用灭蚊灯,改用蚊香。然后将猪舍用纱窗进行封闭,之后再使用灭蚊灯。两三天之后他家的猪恢复了正常,我这心也终于安了。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举不胜举。养殖户急,我看着更急,就想帮他解决问题。当然有些我一时也解决不了,我就带着养殖户到母校安徽科技学院进行病死畜禽病理解剖、化验诊断,及时管控住一些疫病的流行。
记者:经过努力,这些年疫病发生已经很少了,那您现在工作中有没有新的难点?
聂嵬新:有,就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畜禽的粪便处理。畜禽粪便肯定要管理好,不然容易造成污染,招苍蝇蚊子,滋生细菌。这个管理,就是要建设堆粪场、沉淀池。由于投入比较大,需要几万元,小农户会有抵触情绪,需要反复去做工作。
刘集村就有三户,以前养殖产生的污水直接朝村里的大沟排,我们和村干部一起,反反复复劝说,找了他们五六次,终于让他们建起了沉淀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改善人居环境,我们还鼓励村民搞发酵床养殖,这种养殖方式通过垫料,上菌,让粪尿分解后变得气味很小,隔一段时间再收集起来,作为肥料使用就可以了,不需要清粪和冲圈,更节省劳力,我们正在努力推广。
【记者手记】
从风华正茂到年近花甲,三十多年,弹指一挥间。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是聂嵬新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的工作准则。畜禽不生病,是他的心愿,检疫保安全,是他的值守。这位老农技员把自己的一生都倾注在了家乡的畜牧业发展上,用每一天行进在乡村道路上的自行车、摩托车、电瓶车轨迹,书写着自己当年毅然返回乡村工作时的初心——为家乡的畜牧业做一点点事情。
话还没聊完,一个养殖户的电话打来,聂嵬新又奔赴养猪场去了。我想,这位扎根在最基层的老农技员平凡而无悔的人生故事,应该能够让我们今后每一次看到猪肉上的检疫蓝戳时,都想起千万名像他一样的农技员的辛勤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