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珠城 芳华绽放
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加速发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稳步推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日趋健全,大禹文化、双墩文化走出去吸引更多世界目光……近年来,我市发挥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文化建设发展步履铿锵、成果丰硕,在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道路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城市因文化的滋养而更具魅力。
构筑城市文化网络
为城市增添温情
在蚌埠市文化馆的排练大厅里,65岁的高桂芳正在和其他学员们练习集体舞。整齐的动作、动感的旋律、轻扬的歌声,新时代老年人的活力和风采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前几年,高桂芳只能在小区的院内和几个舞伴局促地练习。自从2015年蚌埠市文化馆建成后,她就不用再为场地烦恼了。在跳舞之余,高桂芳还报名参加文化馆举办的合唱、乐器等公益培训,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坐落在龙子湖西岸的蚌埠市文化馆常年免费对外开放,无障碍、零门槛、纯公益、全天候,众多场馆、古琴艺术、合唱班……吸引市民纷至沓来。越来越多的“高桂芳”,活跃在市文化馆内,并积极参与到艺术团中。他们跟随着老师,一遍一遍地练习,一点点实现着属于自己年轻时的梦想。
为打造会读书的蚌埠,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阅读乐趣,推进全民阅读工程,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高新区、经开区共计建设42个启书房·共享书屋及阅读点。启书房·共享书屋和阅读点的建设遵循“普遍均等、就近服务”的原则,均设置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市政配套设施良好和环境相对安静的区域。
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城乡居民随时随地畅享指尖上的文化大餐。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蚌埠市图书馆将在线下展出的书籍“搬”到了线上,资源量有3000种。蚌埠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通过虚拟展示技术,在全面整合馆内文物资源的基础上,以动态模拟、三维演示等文物数字化展示手段,浏览馆内文物和展览的同时,可以通过语音介绍加深对博物馆和文物知识的了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重点工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出了一大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通过各方面力量的日积月累,进而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今年,我市被正式命名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注入“文化力量”
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文化盛宴
今年国庆长假第一天,蚌埠花鼓灯嘉年华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在一阵阵美妙音乐中,演员们美轮美奂的舞姿迎来了市民们热烈的掌声,精彩节目轮番上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视觉盛宴。
“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的演出,这是党和政府对我们实实在在的关心。”市民对惠民大餐连连称赞。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一个午后,蚌山区雪华乡宏业村街道第三社区,一场文艺演出刚开演,就吸引了不少居民。他们搬来板凳,饶有兴致地欣赏。
舞剧《石榴花开》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
台上的演员不是生面孔,而是身边的文艺爱好者。大家平时热爱文艺活动,于是便组成了社区艺术团。每逢节日,艺术团总会为社区居民带来一场场精彩的文艺演出。这些节目贴近生活,所到之处受到居民的欢迎,也给居民们带来一种传统与时尚的全新感受。
一系列群众活动为基层百姓搭建了舞台,工人、农民、老者、稚童等纷纷从台下走到台上、由观众变成演员,成为文化发展的创造主体、表现主体、传承主体。
我市深入实施群众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打造了各类品牌文化活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送戏进万村”,“非遗进社区”、千场文艺千村行等文化惠民工程,各类文化服务送到百姓身边。文化馆、文化站工作人员进村入户,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菜单”,一批批公益文化力量逐渐活跃在文化一线,让“艺术的种子”撒遍蚌埠,让百姓的文化获得感更加实在。
音乐会、文化节、非遗进校园……在蚌埠,一年四季的文化活动,更是如那满眼的绿色,始终生机勃勃。截至目前,1700多场次群众文化活动,8000多场次送戏下乡活动,宛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奏出了文化惠民的华彩乐章。
打造蚌埠文化名片
让文艺创作更加繁荣
一直以来,蚌埠文化工作者始终把创新作为一条主线,以文艺精品创作为重点,着力打造文艺创作“精品模式”。
今年,在宿州市文化艺术中心、蚌埠大剧院精彩上演的《夙愿》、《淮水情》,受到观众们的一致好评。这两部现代泗州戏是由安徽泗州戏剧院编排,并入选安徽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创优秀剧目展演参演剧目。
为打造蚌埠市最亮丽的文化名片,我市制订年度艺术创作计划,策划重大题材舞台艺术创作,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艺术工作者创作一大批人民喜闻乐见、无愧于时代的优秀艺术作品。
舞剧《大禹》荣获第11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登顶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成就专家奖,填补全省同类奖项的空白;舞剧《石榴花开》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续写了“蚌埠舞剧传奇”;现代泗州戏《夙愿》入选“全省戏曲孵化计划暨农村现实题材创作工程”“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剧目;泗州戏小戏《春娟与冬明》、《欠条》等成功入选安徽省第九届优秀小戏展演剧目;评选出泗州戏《承诺》、《唤醒》等10部作品为2021年度蚌埠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入选项目,2部作品成功入选省级戏剧创作孵化计划项目;群舞《筑路工》、《远去的兰花爷爷》、《红伞》、戏曲联唱《跃上新时代》、泗州戏表演唱《拜年》等一批优秀作品在一些重大活动中精彩上演……多路径繁荣发展文艺事业,交出了亮眼成绩单。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文化阳光照耀珠城
一座座综合文化中心拔地而起,一个个农家书屋书香四溢,一场场文化活动送到群众家门口……随着我市公共文化产品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今年,我市成功荣获“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公共文化正以其独特的创新魅力,成为这座城市画卷上最美的底色。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持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从“向基层送文化”向“在基层种文化”转变,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各县区文化馆定期建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智囊团”,培育了一大批文艺骨干,走上村镇“百姓舞台”。不断拓宽文化服务的对象群体,把图书、演出、电影、展览、讲座送进乡村、社区、企业、校园、军营,真正把公共文化服务送达城乡每个角落中、送到人民群众的家门口、送进老百姓的心坎里。
创新供给模式,创新推出“你读书我买单”、“‘9+N’农民文艺大篷车”、 “萤火虫照亮天使屋”志愿服务等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搭建了功能比较强大、文化和旅游融合性的蚌埠文旅云(APP)”平台,推动了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在公共文化领域应用,为群众提供文化动态、场馆预约、文化活动、艺术精品、全民课堂等云端智享服务。
“我家附近的蚌山区图书馆在国庆期间开放了,如今只要我一有空就会图书馆看书。” 连日来,市民黄女士成了蚌山区图书馆的常客。一座座文化设施,一张张文化“新名片”,使“十五分钟文化圈”在蚌埠成为现实。“城市书房”从城市延伸到基层,其中还有坐落于绿地珠峰40层的蚌埠市图书馆分馆,市民看书累了,可以极目远眺,珠城美景如诗如画。正在备考研究生的市民陈女士表示,“如今的图书馆越来越时尚,藏书量也多,在安静的环境里看书学习,挺好的。”
在文化的滋养下,乡村也有了新的生活模样。在固镇县仲兴乡文化站院内,村民们站在书架旁,挑选着有关家庭教育、美食、生活类的书籍。
为让图书资源在更大范围流动起来,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看好书,我市实施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建成了以总分馆制为架构,以流动服务为补充,以活动开展为纽带的公共图书阅读服务体系。全市55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建立县区图书馆分馆、文化馆分馆,实现县域图书资源、群众文化资源联动共享。蚌埠市图书馆“萤火虫照亮天使屋”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全国阅读推广优秀项目;蚌埠市博物馆升级为国家一级馆;蚌埠市文化馆、五河县文化馆、固镇县文化馆、龙子湖区文化馆、淮上区文化馆获批国家一级馆。
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常态化开展流动服务,健全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服务平台,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触指可及”。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75个公共文化场馆均安装了客流统计设备,55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配备数字资源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演出,拿起手机就能享受服务。每个村(社区)至少配置1名公共财政补贴的文化协管员,常态化举办的文化活动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
文化科技融合激发发展活力
文化与科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近年来,我市整合全市优势资源,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互融共生,培育一批文化与科技融合型文化科技企业,走上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自2017年以来,我市开始致力于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文旅、发改、财政、经信、招商、统计等部门各司其职,从产业规划、项目筹划、招商谋划到资金计划、工作策划,都围绕文化科技融合推进。随着深入推进“文化+科技”行动计划,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花鼓灯文化生态保护工程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利用现代科技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围绕硅基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两大优势产业,产业链逐步从基础材料发展到专用配件、影视装备整机等。舞剧《大禹》采用世界先进声光电技术,荣获中国舞蹈艺术最高奖—荷花奖,实现全省零的突破。曹山工业设计小镇成为全省工业设计大赛永久举办地;莫尔康网络成长为全国网游行业领先者。以科技研发为先导,金黄山凹版印刷、奥特纸箱机械等一批上下游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出版印刷产业链日趋完整。
经过几年的融合发展,在科技的有力支撑下,我市文化产业逐步走上转型升级之路。硅基新材料制造、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作为我市三大优势产业,坚持与广播电视电影专用设备制造、文化旅游、创意设计产业进行融合,伴随着安徽大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蚌埠国显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方兴光电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蚌埠凯盛科技、蚌埠德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60多家科技企业的崛起,我市逐步形成了文化科技产业集群,推动全市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160多家规上文化企业中,科技类企业超过一半,科技类企业营收占规上文化企业营收的一半以上。
2019年,蚌埠高新区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作为5家集聚类基地之一,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作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高新区依托科技产业发展的引领优势和深厚的人文氛围,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加快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步伐,持续壮大文化产业基地。
目前,作为全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之一的蚌埠高新区新型显示小镇正在规划建设中。该项目由蚌埠高新投资集团投资138.6亿元,规划面积3.54平方公里,建设面积1.78平方公里。全面建成后,将形成产值100亿元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年接待游客50万人,形成以产业为核心、文化为灵魂、旅游为特色、社区为载体的“四位一体”发展格局,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省级特色小镇。
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必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推出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举措。接下来,我市将在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载体下,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以数字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为支撑,推动文化科技上游产品精而专、中端产品整合创新力度大、终端产品科技含量高、衍生产品丰富多彩。
文明创建结硕果
让珠城市民悦享其成
蚌埠这座城正在文明之路上阔步向前,以“共庆百年华诞、共迎国际盛会”为主基调,突出“抓两会、推两基、展新贸、靓淮河、促文旅、创幸福”主任务,聚力擦亮“文明城市•幸福蚌埠”名片,不断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奋力开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蚌埠跨越发展新局面。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深化。深入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文明校园创建、文明单位创建、文明村镇创建等活动,寻找蚌埠市第十六届“好军嫂”活动,寻到百名“好军嫂”;向省文明办、省教育厅推报5所蚌埠市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对文明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将考核结果与文明单位创建奖核发结果挂钩;加强市级及以上文明村镇管理,对文明村镇创建开展督查考核。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深入拓展。开展文明实践“创新案例•最美品牌”创建评选活动,制发《关于开展2021年度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创新案例•最美品牌”评选活动的通知》,深度挖掘和生动展示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成效,拟评选新时代文明实践“创新案例•最美品牌”10个,提名10个。修订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考核细则》,强化对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日常考核,从实地考察、资料审核对三县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进行第一、二季度考核。
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强。深入挖掘选树好人事迹,落实“月月评层层推”评选机制,印发《关于推选第七届安徽省道德模范和第六届蚌埠市道德模范活动的通知》,扎实开展各级各类典型推荐评选活动。上半年我市共当选第七届安徽省道德模范1名、安徽好人3名、省级“新时代好少年”1名。在市级好人评选中,共评出蚌埠好人20名、文明市民10名、新时代好少年20名,并在春节期间对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进行了帮扶慰问,发放慰问金及慰问物品25万元。
志愿服务工作水平,又获提升。据统计,目前全市志愿服务组织(队伍)总数已由去年底的1728个增长至2149个,净增421个,增长率为19.6%。其中法人组织由1251个增长至1497个,净增246个,增长16.4%。
文字 何沛 江海
摄影 刘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