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刘文书 张黎明
我家门前有一口井。我的白胡子爷爷说,这口井不知道比我年龄大多少圈。它有三个名字,方眼井,捻军井和太平井。这口井的井水,藏的都是故事。
埋没在荒草中的老井。
他接着说,提起这事就绕不过鸦片。英国人良心坏了,一个劲地向我们走私鸦片。他们把大量的鸦片运到中国,卖给我们,使得中国到处都是吸大烟的人,一个个像病秧子。中国大量白银白花花地流向了英国,怎不让人心疼啊!于是,这就有了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样一来,英国向我们找到了开战的借口。1840年,英国对我们发动了鸦片战争。疯狂屠杀中国军民。英军攻占了浙江定海,天津大沽口,香港岛等地。1842年,清政府无能,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并向英国支付了巨额赔款,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那以后,中国一年不如一年。清政府软弱,老百姓跟着遭殃,老百姓每日每夜,都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正因如此。清咸丰二年,淮河流域遭受干旱,我们这也不例外。由于干旱严重,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为了反抗封建压迫,寻求生活出路,安徽农民纷纷加入捻党,奋起反抗,并逐渐发展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捻军。他们感觉时机成熟,便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封建的捻军起义。黄河淮河流域,形成了十余只相对独立的队伍,并逐步由分散型的斗争趋向联合。
1855年秋天,各路捻军首领齐聚安徽亳州雉河集会盟,推举(张洛行)张乐行为盟主,称大汉永王。同时,统一号令,确立军纪,建立五旗军制。从此,捻军开始联合作战。
张乐行率领捻军主动渡淮河南下,与北上的太平军会师,接受太平天国领导与太平军联合作战。
那年春天,桃红柳绿,芦苇丛生,从凤阳临淮关过来一队捻军人马,来到了安徽省凤阳府长淮卫镇南湾这个地方。这一队人马,因人渴马乏,忽然发现一口水井,士兵们异常兴奋。只见井水,清澈如镜,井水之距,伸手可得。此时,有两个农民,他们一高一矮,一胖一瘦,各挑一对木桶前来担水。他俩得知这对人马原来是捻军,并将自己从井里提上来的水,摆放在他们面前。他们喝完这桶换那桶,四个水桶轮流提水。他们用碗喝水,有的口渴难耐,干脆用木桶直接饮用。一位士兵饮用完水后,笑呵呵地说,今天这口井,成了我们捻军井了,另一个说,我们和太平军联合作战,也可以叫太平井。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笑着说。等这队人马饮用完水后,他俩才担着水一前一后向家走去。
后来,这事不胫而走。在南湾及周边地区被传得沸沸扬扬。有许多人闻听,纷纷来到南湾寻找这口井。后来,有的人称之为捻军井,也有人叫它太平井。
如今,这口井依然还在,井水依然那么清澈润甜。但它老了,老的自来水也不愿看它一眼。它就那样清自己的清,甜自己的甜,在自己的世界起起落落。它像一位母亲,无论你是多么的贫穷,艰难;无论你是多么的富贵,家财万贯,她从不嫌弃自己的儿女。长淮滚滚东流。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口井的名字已渐行渐远,若干年后,真的不知道,谁还能记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