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美味餐桌演绎幸福的味道

2021-07-01 07:57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瑶

从吃为裹腹,到吃为面子,再到吃论养生,餐桌上的变化、舌尖上的风云,百年来人民的辛勤劳动对味蕾的犒赏和眷顾。

记忆中的老字号,各个都是怀旧实力派

自津浦铁路通车后,蚌埠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全国各地名目众多的小吃、菜肴一起涌来,饮食文化也由此被注入了兼具南北特色的基因。

上世纪10年代,蚌埠街上有了十余家饭店,大饭馆德合楼,天津帮的德华楼,以挂炉烤鸭上门代庖的公园饭店。其次,是本地风味的同芳园、裕隆园、公正饭店、蚌埠饭店。还有天津风味小吃馆,如恒心园、魁乐园、聚盛园以及清真菜馆洞天居、玲珑春、玉和春和镇扬帮的六华春、老半斋等。

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受益于商贸的繁荣,一批老字号餐馆不仅在蚌埠打出了金字招牌,而且声名远播,吸引了不少外地客商。

至今,说到1981年的某一天,刘惠君女士还是一脸的幸福和骄傲。那一天她与丈夫在同源茂饭庄摆了结婚酒席宴请亲朋。“那时候只有最体面的人才能在那请客吃饭,去吃席的同事都说没吃过那么上档次的饭菜。相当于现在的超五星标准吧。”尽管已经过去了四十年,老字号的影响力在刘女士这代人的心中是无法磨灭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向阳饮食群。

金山饭店的早茶至今还被很多老蚌埠人津津乐道,今年五十多岁的彭国明至今还有小时候跟着家人去吃早茶的记忆。“早些年,有人吃饭认准了金山,非金山不去。南方人最喜欢去金山吃早茶,干丝、肴肉、叉烧、糖醋排骨,再配上一两笼包子、蒸饺、原汁锅面,虽然价格不菲但一直宾客盈门。”彭国明说,至今他都能清楚地报出金山饭店的招牌菜,葫芦虾蟹、炒蝴蝶片、清炖鸡……还有那令人魂牵梦萦的蟹黄汤包,拎到嘴边吸一口,满嘴留香。那时,去这样的老字号饭店吃饭,还得找人托关系,现在想来都觉得不可思议。

餐桌上看不出“四季”和“中西”

在一批老字号餐馆带来的美食之风的浸润下,蚌埠人对吃一直很讲究。这种讲究是一种对吃认真的态度,不仅在饭店、餐馆这种场合,寻常百姓的餐桌也一样不马虎。

家住兰庭书苑小区的李爱珍有记账的习惯,她翻出十几年前的记账本:“你看,当时的猪肉价格一斤在10-12元,这么多年涨涨跌跌,现在基本又快回到这个价位了”作为家庭主妇的李爱珍一直张罗全家人的一日三餐。

“现在市场上想买啥菜都有,地上种的、海里游的,只要会做,都能吃上。”李爱珍说,以前家里来客人,她为张罗饭菜发愁,总觉得都太家常,有点拿不出手。现在到市场上走一圈回来,她能做出二三十道别致的菜肴。市场里从前不常见的蔬菜和水果越来越多,比如奶白菜、紫苏、芥蓝、秋葵等,运输越来越方便,天南海北蔬果想吃什么都能买到。

“现在我们在寒冷的冬天,吃上南方的菜已经算不得什么新鲜事,冬天只能吃土豆粉丝大白菜那早都是过去式了。有时候超市里读起来不那么顺口的‘洋菜’都标上了国产的牌子,还有啥买不到。”提起餐桌上的变化,李爱珍说,墨西哥的仙人掌,日本的小南瓜、荷兰的甜椒等等都堂而皇之被端上了餐桌,就是海鲜也成了家里的“常客”,珍宝蟹、象拔蚌、贻贝、生蚝,越来越多的高档海鲜被端上普通百姓的餐桌。这几年,家里的餐桌上不但看不出四季,而且分不清“中西”。过去,因为吃的品种少发愁,现在买菜选择多了也容易选择困难。

点点手机,美食送到家

下午5点多,一家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师朱娅准备吃晚饭,打开手机点了一份快餐。四十分钟后,快餐送到。这是一份24元的排骨套餐,共有3种菜:红烧排骨、宫保鸡丁和粉丝小青菜,一份米饭,一杯蛋汤。

篾匠街成了饮食群

忙碌的朱娅切身体会到如今吃饭的便利,网上订餐,外卖随叫随到。大街上各种风味的餐馆琳琅满目,营业到凌晨的饭店多起来了,让她这样的“加班一族”不再为经常赶不上饭点而发愁。

朱娅的餐谱同样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她还记得,10年前,方便面、火腿肠、面包、榨菜等是加班的必备“装备”。在她的记忆中,办公室里永远弥漫着一股散不去的方便面味道。七八年前,办公室添了台微波炉,同事们经常从家里带饭吃,大多是前一天晚上做好了的,或者直接从家里带点前一天的剩饭。偶尔想改善伙食,同事们骑车到附近的大排档、饮食群撮一顿。现在,点点手机,网上下个订单或者直接一个电话,就可以坐等快递小哥送到店里就行了,节省了很多时间,吃的品种也很丰富,实现了“饭来张口”。

对于不想在吃饭上花很多时间的朱娅来说,要想吃得好不仅能点外卖,要想吃得更放心,还可以请厨师到家里做。

今年春节和端午节,家里四世同堂,十几口人大团圆,可是老人们不愿意去饭店,想在家体验团圆,于是朱娅就从网上约了个厨师到家里来做饭。她把家人的喜好、口味告诉厨师,厨师列好菜单,朱娅和表姐一起去菜市场买了食材,然后厨师在家直接做饭。一家人在客厅里聊天、看电视,等着厨师将一道道美食端上了桌。“虽然多花了几百块钱请厨师,但是父母不用再受累在厨房里忙活了,有了更多的时间享受天伦之乐,挺好。”

一万多家餐饮店满足不同需求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发现,“吃”变得更方便了,“吃”也更放心了。前几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奶粉,再到地沟油、工业明胶、塑化剂……市民在吃不少食品前少了几分悠然,多了几分不安:有没有防腐剂?添加剂是否过量?餐饮店的碗筷是否充分消毒?为何许多餐饮企业的消毒柜竟成了摆设?市面上售卖的许多食品,如卤菜、熟食、肉品,这些东西都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有无安全、卫生保障?相关部门又是如何监管的?……

“现在,超市里不论有没有包装的商品都有保质期、生产日期,大排档也干净多了,就连菜市场卖的菜也开始查有无添加剂了,吃得比过去放心多了。”市民张斌说,因为工作原因,他经常在外吃饭,以前自己心中也曾有过以上的诸多顾虑,但近几年,随着餐饮环境的改善,自己的这些顾虑也渐渐打消了。

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餐饮监管科获悉,目前,我市持证餐饮单位已经有6300多家,备案小餐饮8000多家,连网上外卖平台注册的也达到了了2000多家,各种档次、规模、口味的餐饮企业蓬勃发展,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而监管部门为了把好舌尖上的安全关,除了依靠更健全的法规、政策,也有了更多先进的监控手段。老百姓舌尖上的享受能够更多元、更安心。(完)

247

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瑶

从吃为裹腹,到吃为面子,再到吃论养生,餐桌上的变化、舌尖上的风云,百年来人民的辛勤劳动对味蕾的犒赏和眷顾。

记忆中的老字号,各个都是怀旧实力派

自津浦铁路通车后,蚌埠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全国各地名目众多的小吃、菜肴一起涌来,饮食文化也由此被注入了兼具南北特色的基因。

上世纪10年代,蚌埠街上有了十余家饭店,大饭馆德合楼,天津帮的德华楼,以挂炉烤鸭上门代庖的公园饭店。其次,是本地风味的同芳园、裕隆园、公正饭店、蚌埠饭店。还有天津风味小吃馆,如恒心园、魁乐园、聚盛园以及清真菜馆洞天居、玲珑春、玉和春和镇扬帮的六华春、老半斋等。

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受益于商贸的繁荣,一批老字号餐馆不仅在蚌埠打出了金字招牌,而且声名远播,吸引了不少外地客商。

至今,说到1981年的某一天,刘惠君女士还是一脸的幸福和骄傲。那一天她与丈夫在同源茂饭庄摆了结婚酒席宴请亲朋。“那时候只有最体面的人才能在那请客吃饭,去吃席的同事都说没吃过那么上档次的饭菜。相当于现在的超五星标准吧。”尽管已经过去了四十年,老字号的影响力在刘女士这代人的心中是无法磨灭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向阳饮食群。

金山饭店的早茶至今还被很多老蚌埠人津津乐道,今年五十多岁的彭国明至今还有小时候跟着家人去吃早茶的记忆。“早些年,有人吃饭认准了金山,非金山不去。南方人最喜欢去金山吃早茶,干丝、肴肉、叉烧、糖醋排骨,再配上一两笼包子、蒸饺、原汁锅面,虽然价格不菲但一直宾客盈门。”彭国明说,至今他都能清楚地报出金山饭店的招牌菜,葫芦虾蟹、炒蝴蝶片、清炖鸡……还有那令人魂牵梦萦的蟹黄汤包,拎到嘴边吸一口,满嘴留香。那时,去这样的老字号饭店吃饭,还得找人托关系,现在想来都觉得不可思议。

餐桌上看不出“四季”和“中西”

在一批老字号餐馆带来的美食之风的浸润下,蚌埠人对吃一直很讲究。这种讲究是一种对吃认真的态度,不仅在饭店、餐馆这种场合,寻常百姓的餐桌也一样不马虎。

家住兰庭书苑小区的李爱珍有记账的习惯,她翻出十几年前的记账本:“你看,当时的猪肉价格一斤在10-12元,这么多年涨涨跌跌,现在基本又快回到这个价位了”作为家庭主妇的李爱珍一直张罗全家人的一日三餐。

“现在市场上想买啥菜都有,地上种的、海里游的,只要会做,都能吃上。”李爱珍说,以前家里来客人,她为张罗饭菜发愁,总觉得都太家常,有点拿不出手。现在到市场上走一圈回来,她能做出二三十道别致的菜肴。市场里从前不常见的蔬菜和水果越来越多,比如奶白菜、紫苏、芥蓝、秋葵等,运输越来越方便,天南海北蔬果想吃什么都能买到。

“现在我们在寒冷的冬天,吃上南方的菜已经算不得什么新鲜事,冬天只能吃土豆粉丝大白菜那早都是过去式了。有时候超市里读起来不那么顺口的‘洋菜’都标上了国产的牌子,还有啥买不到。”提起餐桌上的变化,李爱珍说,墨西哥的仙人掌,日本的小南瓜、荷兰的甜椒等等都堂而皇之被端上了餐桌,就是海鲜也成了家里的“常客”,珍宝蟹、象拔蚌、贻贝、生蚝,越来越多的高档海鲜被端上普通百姓的餐桌。这几年,家里的餐桌上不但看不出四季,而且分不清“中西”。过去,因为吃的品种少发愁,现在买菜选择多了也容易选择困难。

点点手机,美食送到家

下午5点多,一家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师朱娅准备吃晚饭,打开手机点了一份快餐。四十分钟后,快餐送到。这是一份24元的排骨套餐,共有3种菜:红烧排骨、宫保鸡丁和粉丝小青菜,一份米饭,一杯蛋汤。

篾匠街成了饮食群

忙碌的朱娅切身体会到如今吃饭的便利,网上订餐,外卖随叫随到。大街上各种风味的餐馆琳琅满目,营业到凌晨的饭店多起来了,让她这样的“加班一族”不再为经常赶不上饭点而发愁。

朱娅的餐谱同样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她还记得,10年前,方便面、火腿肠、面包、榨菜等是加班的必备“装备”。在她的记忆中,办公室里永远弥漫着一股散不去的方便面味道。七八年前,办公室添了台微波炉,同事们经常从家里带饭吃,大多是前一天晚上做好了的,或者直接从家里带点前一天的剩饭。偶尔想改善伙食,同事们骑车到附近的大排档、饮食群撮一顿。现在,点点手机,网上下个订单或者直接一个电话,就可以坐等快递小哥送到店里就行了,节省了很多时间,吃的品种也很丰富,实现了“饭来张口”。

对于不想在吃饭上花很多时间的朱娅来说,要想吃得好不仅能点外卖,要想吃得更放心,还可以请厨师到家里做。

今年春节和端午节,家里四世同堂,十几口人大团圆,可是老人们不愿意去饭店,想在家体验团圆,于是朱娅就从网上约了个厨师到家里来做饭。她把家人的喜好、口味告诉厨师,厨师列好菜单,朱娅和表姐一起去菜市场买了食材,然后厨师在家直接做饭。一家人在客厅里聊天、看电视,等着厨师将一道道美食端上了桌。“虽然多花了几百块钱请厨师,但是父母不用再受累在厨房里忙活了,有了更多的时间享受天伦之乐,挺好。”

一万多家餐饮店满足不同需求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发现,“吃”变得更方便了,“吃”也更放心了。前几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奶粉,再到地沟油、工业明胶、塑化剂……市民在吃不少食品前少了几分悠然,多了几分不安:有没有防腐剂?添加剂是否过量?餐饮店的碗筷是否充分消毒?为何许多餐饮企业的消毒柜竟成了摆设?市面上售卖的许多食品,如卤菜、熟食、肉品,这些东西都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有无安全、卫生保障?相关部门又是如何监管的?……

“现在,超市里不论有没有包装的商品都有保质期、生产日期,大排档也干净多了,就连菜市场卖的菜也开始查有无添加剂了,吃得比过去放心多了。”市民张斌说,因为工作原因,他经常在外吃饭,以前自己心中也曾有过以上的诸多顾虑,但近几年,随着餐饮环境的改善,自己的这些顾虑也渐渐打消了。

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餐饮监管科获悉,目前,我市持证餐饮单位已经有6300多家,备案小餐饮8000多家,连网上外卖平台注册的也达到了了2000多家,各种档次、规模、口味的餐饮企业蓬勃发展,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而监管部门为了把好舌尖上的安全关,除了依靠更健全的法规、政策,也有了更多先进的监控手段。老百姓舌尖上的享受能够更多元、更安心。(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